第一章 ???報國投軍------投筆從戎 ???報效國家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4-11-13 09:36作者:徐軍利 ???張義民來源:晉城黨史網

1926年農歷11月的一天,閻潤身打聽到閻錫山組建的國民革命軍在晉城招兵,便和常文郁、王廷珍在一起議論,準備去投軍。王廷珍表示同去。臨行前,閻潤身改了一個尚武的名字——捷三。一來取捷報頻傳、勝利凱旋之意;二來是他在家里排行第三,故而叫捷三。隨后,他便和王廷珍一道,偷偷離開家,與常文郁灑淚分別。

倆人翻山越嶺來到晉城,在縣城招兵處報了名,經過檢查后都被錄取了。在新兵接待站正準備出發時,兩家親屬得到消息,都趕來勸阻。王廷珍經不起勸說,被家里人好說歹說拉了回去。閻廣孝也勸兒子:“兵荒馬亂的,實在讓人放心不下。再說,你也可以象常文郁、王廷珍一樣在家讀書,將來以文報國嘛!”閻捷三心想:從軍的愿望好不容易才實現了,怎能輕易放棄呢?他懇切地向父親陳述理由:“你們在家種田不缺人手,我在家實際上是個閑人;況且弟兄三個,都呆在家里,能有什么出息?現在國家蒙難,民不聊生,正是男兒大展鴻圖之時,不如出去闖一闖,無非兩種結局,一是闖出一條路來,二是闖不好,呆不下去再回來。即使回不來也就算啦,你還有兩個兒子,閻家還有后代嘛!”閻廣孝年輕時也曾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見兒子去意已決,他撫摩著兒子的肩膀說:“也好,你去闖吧!到外邊,要好好干,為家庭爭光?!本瓦@樣,閻捷三參加了閻錫山組建的晉軍。

新兵在晉城呆了一個多禮拜,稍加訓練,便向太原開拔。到太原后又訓練了一個多月,便是春節。春節過后,又將部隊拉到臨汾。部隊在臨汾城外的堯廟駐扎下來,每天訓練齊步、正步、跑步等隊形變換,也訓練爬梯子、跳木馬、跳遠、跳高等。由于閻捷三從軍報國的意念十分強烈,故在操練、勤務等方面非常認真,比其他士兵刻苦努力,很快就熟練掌握了多項軍事技術。機槍、步槍、手槍以及投彈、刺殺的射擊成績都很好。

1927年5月,部隊組建炮兵團,因為閻捷三是部隊中為數不多的高小畢業生,既識字,又掌握了一些圓周率和百分比等數學知識,被分配到炮兵4團即山炮團去,做第二炮手,主要任務是瞄準。部隊當時還買了很多馱炮的騾馬,炮兵團每人分一匹馬或騾子,閻捷三邊學習炮兵知識、邊訓練、邊喂騾馬,還練習騎術,訓練牲口馱東西,每天把一百多斤的炮和炮架抬起來放到牲口背上,列隊完畢,再抬放到地上,拆開后還要迅速組裝好,前前后后苦練了三個多月,每次測試的成績都相當好,常受到炮兵團長的夸獎。

北伐戰爭爆發后,閻錫山投機革命,擬從山西的雁門關、娘子關和平型關三路出兵和奉軍作戰,妄圖以策應北伐為名,先行進入北京,竊取革命果實。1927年4月上旬,閻錫山宣布改組省政府,以“晉綏總司令”名義統轄省政,并下令軍隊服從三民主義。4月底,國民黨武漢軍委會任命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6月初,閻錫山宣布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懸青天白日旗。山西各界2萬人在太原集會,公推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并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隨后,閻錫山和馮玉祥、蔣介石聯合起來,共同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閻錫山任命徐永昌為各路總指揮,下令晉軍分頭進駐獲鹿、井陘、娘子關、平定、潞安等地,向石家莊的奉軍進攻。7月中旬,晉軍占領了石家莊、定縣、正定。9月,閻捷三所在部隊在師長傅作義的帶領下沿太行山北上,過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后,沿小路抄了張作霖的后路。一天后到達河北省涿州地界,首先攻占了車站,隨即攻克了涿州,并乘勢攻至北京外圍門頭溝、密云等地,威脅京城。在這次戰斗中,閻捷三所在的炮兵排因命中率最高再次受到團長的夸獎。

張作霖任命張作相、張學良分任京綏、京漢路總指揮,在軍閥張宗昌、孫傳芳的配合下,沿京綏、京漢、隴海線分三路反攻。因為實力相差懸殊,短短幾天,傅作義不得不率部退守到涿州城里。

占領涿州就切斷了張學良的后路,因此,張學良帶領十倍的人馬將涿州城圍困起來,命令炮兵、步兵協同攻城,還動用了飛機和燃燒彈,接連攻了七次,好幾處城墻被打得塌陷下來,傅作義率部在城上拼死抵抗,奉軍最終未能攻上城來。傅作義看到情況緊急,抽調部分士兵動員城內的居民,用了七天時間,在城里挖了二十里長、深兩丈、寬六尺的壕溝,以防不測。當時,閻錫山的主力部隊已經攻占了石家莊,他命令部隊向涿州方向進攻,準備與傅作義師合圍張作霖。閻捷三和戰士們在城上堅守時,隱約能聽到南面的槍炮聲,都希望增援部隊能快點打過來,南北夾擊,一起消滅奉軍,然后一舉奪取北京。一天、兩天,南邊的槍炮聲漸漸稀落下來,一個月、兩個月,仍然沒有消息,糧食和彈藥即將告罄。因為抄后路的部隊是輕裝前進的,自帶的糧食和彈藥不多。傅作義下令收集老百姓的糧食。掘地三尺找糧,仍然難以為繼。前前后后,共堅守了九十六天,不僅殺光了騾馬,連當地百姓燒火用的陳年酒糟都吃光了。時值深秋,田野里的糧食也快成熟了,傅作義乘對方防守松懈時,偶爾也派人出城到野外打野食。部隊死傷過半,援軍仍遲遲不來。幸存的士兵們骨瘦如柴,城民們腹漲如鼓,彈盡糧絕之時,奉軍也不攻城了,南面更聽不到槍炮聲。后來才知道蔣介石叛變了革命,閻錫山和馮玉祥也不愿再打了。不久,又傳來消息說,晉軍已從正太、京漢全線撤防。傅作義萬般無奈,于12月中旬派人與奉軍談判,雙方最終和平解決。晉軍從京綏線全面撤退,1928年1月,傅作義帶領剩余兵馬全部投降,接受奉軍改編,戰事遂告結束。

出師不利,首戰就打了個敗仗,還投降了軍閥張作霖。什么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豈不都落空了?閻捷三日思夜想,徹夜難眠。軍閥不打了,帝國主義也摸不著,與他從軍報國的志向大相徑庭,往后的路該咋走?聯想起沿途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情景,更是愁腸百結。閻捷三不想違背自己的意愿,決定離開這支部隊,投奔真正的革命軍,但究竟該到哪里呢?

部隊改編后開到河北的通縣,閻捷三所在的炮兵連駐扎在一個騾馬店里。在接下來的三、四個月里,他的心情更加煩悶。當時官兵吃喝嫖賭,無人約束。連里的士兵吃了飯沒事干,有的在街上逛來逛去,有的賭錢,有的開了小差,連長也不卡那么嚴,在他看來,人走了,每天照常領取百余人的糧食和菜金,正好領空餉揩油。當地人也瞧不起他們,說他們是殘兵敗將。后來閻錫山派人傳話,歡迎官兵回去。并說,凡愿意回去的,職務不動,軍餉補發。士兵們大多是山西人,都想回老家去。閻捷三卻有不同想法,因為他在茶館、街頭巷尾和一些老百姓家里,接觸了許多青年學生、商人和苦力,在閑聊中聽他們說,張作霖反對革命,真正的國民革命軍在南方的武漢和廣州等地。閻捷三打定主意脫身舊營壘,到南方去投奔真正的革命軍。他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南方。(責任編輯:韓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