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嶺上追夢人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9-02-09 19:06來源:晉城黨史網 ——記回鄉創業辦牛場的大學生張小東、王嘉驪夫婦 當農村人千方百計涌向城市時,他們卻毅然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家鄉自主創業;都說養牛、種地這種活是莊稼人干的事,他們卻撩起衣袖干的風生水起;為圓自己的創業夢,他們在荒山野嶺安營扎寨,山風烈日過早地剝去了他們青春的容顏,但仍擼著袖子,進行艱苦的拼搏,在大山深處建起一座百頭牛場。 這就是沁水縣胡底鄉回鄉大學生張小東、王嘉驪夫婦,他們用汗水澆灌夢想,用行動創造財富,成為當今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典范。 (一) 近年來,國家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吹拂著中華大地,一批批優秀大學生迸發出創業的熱情,每天都有令人欣喜的創業創新消息傳來。 2011年初,地處山中嶺最高點東凹的沁水縣前嶺村傳來一個十分震驚的消息:已在長治有一份工作的張小東、王嘉驪夫婦要回家鄉到離村兩公里的荒山野嶺上安家落戶,興辦百頭牛場。 提起前嶺村東凹,十里八鄉的人都知道,那里四面環山,出門就爬坡,交通十分不便,而且還面臨著長期缺水的問題。原來有五六個自然村幾十戶人家,因無法維持生計,先后搬遷下山了。這一來,原本就寂靜的山野更顯得荒涼不堪,只有山上那稀疏蔥綠的松柏樹給荒山留下一絲生機。 張小東、王嘉驪要在這樣的環境里辦牛場,猶如平地起驚雷,不僅震動了全村,也震動了方圓的十里八鄉,各種議論象冰雹一樣向兩位稚氣未脫的年輕人頭上襲來。 先是家里炸開了鍋。張小東、王嘉驪都出生于1985年。2003年,同時考入太原理工大學長治學院。張小東是沁水縣胡底鄉人,王嘉驪是屯留縣余吾鎮人,都是農民的兒子。二人在校時就互相傾慕,訂下終身。2006年畢業后,雙雙在長治發展。張小東就職于長治清華機械廠,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王嘉驪就職長治某公司,兩人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吹胶⒆觽兌继鲛r門,在城市發展,世代務農的父母們常在人前炫耀,引以自豪。一下子聽說孩子們回來養牛,父母親朋心里是五味雜陳。 “現在的工作做得好好的,為什么要辭職?” “讀了十幾年書,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大學生,還跑到山上養牛豈不讓人笑話?” 嘉驪的父母更是難以接受,就這么一個寶貝女兒,放著輕松的工作不干,偏偏要到幾百里外的山上受苦受累,哪里舍得! 社會上有的人規勸:“一個大學生不好好上班,卻跑回來養牛,真是瞎胡鬧!” 有的人譏諷:“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多少人養牛都失敗了,兩個毛頭孩子發什么神經,發財?不破財才怪”! 然而,張小東、王嘉驪有他們的主心骨。他們認定的事十八頭牛馬也難以拉回。胡底鄉原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文太也多次登門和他們座談,為他們出謀劃策,予以鼓勵,更堅定了他們堅持辦牛場的決心。 最難能可貴的是,張小東有一個特別能干的父親,他懂得兒子的心愿,知道他們是在干大事,盡管心里有點不忍,還是積極協助兒子共謀大業。 就這樣,張小東、王嘉驪辭別了長治的工作,懷著對創業夢想的激情,到荒山野嶺上安營扎寨了。 (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創業難,到荒山野嶺安家落戶創業更是難上難。 張小東、王嘉驪夫婦知難而上。 2011年9月3日,山中嶺南端的前嶺村的山丘上傳出了陣陣清脆的鞭炮聲和鏗鏘悅耳的鑼鼓聲,這既不是逢集趕會,也不是娶媳嫁女,而是張小東、王嘉驪夫妻的牛場在這荒山野嶺上奠基開工。 剛開始,他們信心滿滿,當晨光剛從凹里透出,小倆口就起床,配上礦泉水,吃點家里準備的饅頭,和一家人開始挖溝開渠、架電、修路,星星已經綴滿了天空,他們還不收工。經過一周的艱辛,水通了,電通了,路也通了,張小東、王嘉驪夫婦打響了創辦牛場的第一仗,東凹蘇醒了。 然而,命運之神并不垂青這對上山創業的大學生,創業的路格外艱難。擺在張小東、王嘉驪面前的是一片曠野荒郊,荊棘叢生,蒿草遍地。 碰到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資金不足,他動用了準備結婚用的幾萬元錢,又從朋友、同學那里借來一些。退下來的鄉干部王文太一直把這對年輕人的事放在心上,得知資金不足的消息,二話沒說,拿出工資卡作抵押幫助他們解決貸款5萬元。老王的舉動感動了雙方父母,他們由不理解轉變到積極支持,都紛紛出面,東拼西湊為兒女的事業給予大力資助。 緊接著就是沒有棲身之地?;纳缴蟽H有的一塊平地,被雜草荊棘覆蓋著無法插足。小東、嘉驪和家人苦干了兩天,拾掇出一塊地皮,小東到外地把人家撤下來不用的彩板房買回來,放在山上組合起來就好歹算有個窩。 有了立足之地,又面臨著勞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時間正值秋收時節,儲備牛飼草迫在眉睫,錯過季節就是錯過一年。因此,儲青池建設一刻都不能延誤。但是,收秋對農民來說是件大事,提高工資都難以挽留,就這樣,顧來的工人不幾天全部回家收秋,小倆口的心象油澆。時間不等人,小東和其父母挨親戚朋友家求救,嘉驪回屯留娘家搬兵,兩人軟磨硬泡,分頭向雙方親戚朋友發起救援的攻勢。發動親戚們能找工匠的找工匠,能親自來幫忙的自己來,哪怕是一天、兩天。小東父親全力撲在工地上,一刻也沒有離開,嘉驪遠在屯留的父親把家里十幾畝玉米的收獲任務交給女人,也來幫忙。 小東、嘉驪開始拼搏了。已進10月了,太陽好似專門和他們作對,火辣辣地掛在天空,地面被烤得滾燙。由于人手少,他們掄著四五公斤重的鐵鎬,和工人們一頂一地干。有時候中午不能回去吃飯,餓了啃上幾口干糧,渴了,到水龍頭接口水喝,常常是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干完活回到工棚里累的飯都吃不下,那種滋味誰能忍受?節假日,工人回家休息了,他們和家人還在做一些撿頭拾尾的工作。晚上,小東和嘉驪在悶熱的彩板棚內艱難入睡, 飽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王嘉驪在回憶當初創業的艱難時淚流滿面,幾度哽咽?!爸两衲切┩砩衔米雍偷叵赂鞣N蟲子的聲響還常?;厥幵诙叀?,嘉驪說著仍不寒而栗。 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小倆口煉出了一身硬本領。剛開始干活時,從沒有握過鋤頭的嘉驪,白嫩的手掌上打滿了大大小小的血泡,一握鎬把痛得鉆心。小東心疼媳婦,勸她少干些,她咬咬牙一直干下去。一次,她娘大老遠從屯留來看閨女,一下瞧見嘉驪那血糊糊的雙手,心疼得竟掉下了眼淚,當即撕破了自己的內衣襟,給閨女包了一層又一層,輕輕地撫摸著:“孩呀,這可要疼成啥呀?”嘉驪笑了笑:“媽,不疼,以后會好的?!?烈火慘境煉成英雄漢。嘉驪的雙手,老繭結了脫,脫了又結,現在手抓滿手棘針也不知痛。她自戲謔地說是一雙“鐵砂掌”。 自古流言謬,當今兒女杰。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努力, 11月2日,一座嶄新的300多平方米的牛棚、牛舍展現在大家面前,投資30萬多元的簡易飼料加工和可容納2000多方飼草青貯窖也相繼建成。 有了場地,養殖什么品種的肉牛,也成了小倆口考慮的問題。他們多次向畜牧專家及肉牛養殖大戶虛心請教,并到鄭州以及周邊市縣相關牛市進行調查了解,尋訪受市場歡迎的肉牛品種。選擇從屯留購進19頭西門塔爾優質肉牛。 這個多少人認為不可能辦成的事業,讓一對年輕的大學生辦成了! 張小東、王嘉驪立志圓夢創業的決心和壯舉,讓人刮目相看,也感動著家庭。父輩們從實踐中看到了今后的遠景,小東的父親成了牛場的長期工人,和小東一同不分晝夜地給牛飼草,打理環境,還送來100多只土雞到東凹;嘉驪遠在200公里外的父母為了減輕小倆口的負擔,主動幫他們帶孩子,隔三差五還過來幫助他們干點事;其他的親屬也會在農閑時間來幫忙照料,筆者在牛場看到嘉驪已過古稀的老爺、姥姥一直在忙個不停。 日月更替,冬去春來。經過6年的寒暑,如今的牛場肉牛存欄達到100多頭,還有500多只土雞、鵝。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又陸續擴建了貯青窖,添置了汽車、鏟車、粉碎機……過去荒涼不堪的東凹,道路通了,電燈亮了,自來水有了。 平日里,各種機器(車)的轟鳴聲,牛、雞、鵝的叫聲打破了大山的寧靜,沉睡了千百年的荒山野嶺變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莊園。張小東、王嘉驪的牛場越辦越興旺。 創業艱辛百戰多。你知道嗎?這2000多個日日夜夜,小東付出了多少血淚和汗水,請數一數張小東穿破了底的60多雙球鞋和每月五六雙襪子,還有那穿得千瘡百孔的的一大堆破衣褲。他的手上的老繭讓人不敢想。筆者在牛場幾次和他握手,他總是說:“我的手太臟太臭,不能握”,強抓住其手,很是驚訝!那雙手已經粗糙得象個地道的農民了。手掌好像四方的,指頭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頭都伸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圓圓的指頭肚兒好像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 你知道嗎?文靜、漂亮的王嘉驪,是個獨生女,作為家中的“小公主”,從小就是喝著牛奶、蜜糖長大的,幾乎沒吃過什么苦。創業以來,卻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修路、喂牛、搬磚、建房、跑市場、修牛圈……累得渾身酸疼也不休息,昔日小女生褪去了一個花季女人所應具有的柔弱、稚嫩,變成了“女漢子”。五年多時間,她很少添置新衣服和化妝品。 在張小東、王嘉驪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前瞻的發展方向,還有一股不懼艱辛、甘于吃苦的精神。創辦牛場幾年來,小倆口一直堅守在山上,從寒風刺骨的嚴冬到烈日炎炎的盛夏,從凍得發紫的雙唇到汗流滿面的臉龐,不知經過了多少風吹日曬,但一次次他們都執著的走過來了,靠的就是他們對園夢滿腔的熱忱和甘于吃苦的精神。特別能干的張小東,自創業以來就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天早上4點起床,不時打掃牛舍,清掃糞便,不時給牛喂食,還要定期消毒,晚上11點才能休息,還要定期請防疫部門進行防疫。一天到晚追夢奔跑,忙得不亦樂乎。過去上學,一年穿不破一雙運動鞋,現在一雙鞋、十雙襪子一個月到不了頭。 “一路走來,雖然很艱辛,但是也收獲了感動,這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王嘉驪感慨地說,資金不足時,曾經堅決反對的家人伸出了援手,幫他們籌資、修路、建房、通水、通電、搭棚舍;飼養中,朋友們免費為他們提供全程技術支持;得知他們建牛場的消息后,同學們專程到場給他們鼓勵和幫助。 最大的支持莫過于身邊親人的理解。有了親人的理解與支持,小兩口拋棄一切顧慮,全身心投入到創業當中。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盡管養殖技術和經驗幾乎為零,但他們肯動腦筋,善于學習。一邊在書本、資料上找答案,一邊走出去考察學習先進飼養技能。遇到牛生病,立馬請獸醫診治,在治療過程中虛心向獸醫請教、學習,現在常見病喂什么藥,怎么治療,他們都能簡單處理,包括給牛喂藥、打針。 為了解決料草問題,他們采取互利共贏的辦法,把鄰近農戶組織起來,成立了華太養牛專業合作社。每年由牛場為農戶免費耕地、收割,提供種子、化肥,由種植戶返還秸稈。 成功由汗水鋪墊。創業過程中的困苦與艱辛不斷的抨擊著兩顆年輕稚嫩的心靈,但因為對夢想成功的渴望,小東、嘉驪夫妻倆選擇了堅持!選擇了奮斗!用小東自己的話說,“每天都很忙碌,每天都很辛苦,每天都很快樂!” (四) 作為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小東和嘉驪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們心里有著更大的理想與目標:那就是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貢獻一份力量。 2014年,張小東到鄭州市場調查,發現青頭蘿卜很受青睞,他牽頭成立了青頭蘿卜專業生產合作社。經營面積約500畝,吸納社員100余人。由小東負責免費提供種子、農藥、牛糞,負責技術指導,推銷產品,社員按要求種植,為增加農民收入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2015年,他們主動和附近村48戶貧困戶結對子,幫助他們盡快脫貧。累計為這些貧困戶無償耕地150余畝,解決化肥10噸、種子100公斤等。春節,還給送去大米、白面、食油等價值15000元。 (五) 創業仍在繼續,追夢永無止境。問及他們未來的打算,小東、嘉驪說:“經歷了這些過程,我們也愈加深刻地感受到,年輕人不要指望著天上掉餡餅,埋怨、等待更不是辦法,唯有不息的奮斗才能創造機會,才能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一步?!蔽磥?,他們計劃將牛場繼續擴大,明年建成育肥室,年出欄肉牛50頭左右,3年內養殖數量爭取達到200頭。同時還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致富,著手注冊商標,申請肉牛有機認證。在追夢路上,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人生的價值!(沁水縣關工委供稿) (責任編輯:韓玉芳) 上一篇長江支隊紀念林上寄深情
下一篇喜慶中國年
文章分類:
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