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仙境洞頭村(之一)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9-12-28 10:04作者:吳軍雄來源:晉城黨史網

這里是一幅自然純正、纖塵不染的山水畫卷。

這里是一個集林海、峽谷、瀑布、山泉、深潭、古跡于一體的人間仙境!

它就是遠近聞名的山西省晉城市城區洞頭村。


洞頭村位于市區東南部,東與澤州縣金村鎮西街頭和南桑坪接壤,西與澤州縣大箕鎮泉頭、崗河村為鄰,南與大箕鎮東賢子和西賢子兩村搭界,北與城區鐘家莊辦事處東武匠和西武匠兩村相連,村莊距市區中心7.5公里。


該村離鬧市不遠,但由于處在群山環抱中,就顯得相對僻靜。從地貌上看,這里屬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帶。村落建筑群位于村域中央的盆地北部,北靠琵琶山,南望瞭山,東倚長畛嶺,西傍白水河,對岸為松樹嶺,往西再遠處為旗道嶺。村域最低海拔為600米,最高海拔為775米。


村西北原是一條用雷管和炸藥在陡峭石壁上開鑿出來的逶迤曲折之鄉村道路,與川東(連川——東武匠)公路相接,這是連接村莊與城市的唯一可單車通行之路。路之下,太焦鐵路由北而南架橋穿山而過?;疖囯m時時通過山村,但村人坐車要到市區火車站才行。這里距晉城市火車站5公里,距晉城主城區環城高速路出入口4公里,距主城區東、南外環快速路(鳳陽街)4公里。所以,要說它偏僻,也確實偏僻,不少人到了村前還找不到村??梢f它不偏僻,也確實交通條件不錯,處于城鄉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是鬧市人尋找僻靜處之首選。這大概是今天游人如織之魅力所在。


洞頭村以溶洞石窟眾多而聞名,叫得上名稱的洞窟有三佛洞、黑虎洞、南山佛洞、月亮洞(又叫山頂洞)等,叫不上名稱的還有許多。這些洞窟十分奇特,有的在懸崖峭壁之上,有的從山這邊貫通到山那邊,有的是洞里套洞,洞上有洞。站在洞頭的 太行仙境洞頭村(之一)


小廣場上,就可以看見對面松樹嶺的半山腰,有一個不規則的的大洞,村里百姓將其稱為“金塘漏”。由于山里有洞,村在洞頭,村以洞名也就順理成章。


洞頭村地處城鄉結合部,既凝聚了古老山村原始生態的魅力,又彰顯出城市現代文明的精華。從晉城市驅車出發,走白水街,經連川、韋匠、東、西武匠,然后沿白水河高岸的掛壁公路,一路向南,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洞頭村。進了洞頭地界,抬眼四望,只見群山起伏,峰巒如聚,青山如黛,綠色滿眼。公路掛在半山腰,遠看像一條玉帶纏繞其間。路不甚寬闊,但均是水泥鋪就,拐彎處的崖岸上還有水泥墩擋在路邊,車在路面行駛,讓人覺得平穩,舒適,安全。而今,洞頭村的公路已拓寬展為可雙向通行的柏油路,通行十分便捷,現在只需十數分鐘就可到達。來到洞頭村邊,迎面是一個頗為氣派的門樓,上寫“歡迎你到洞頭來”七個大字,馬上讓人產生一種親切感。穿過門樓不遠,分出兩條岔道。向左一側,通往村東的慧源山莊,這是由晉城市長江實業公司投資1200萬元修建,面積2600平米的中型賓館,分為客房區、餐飲區、康體區、商品部、會議室五個區域,既可接待游覽的客人住宿就餐,又可接待各類中小型會議和培訓;向右一側,下行一道幾十米的小坡,就來到了洞頭村前的小型廣場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上懸掛的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洞頭村的巨幅照片。藍天白云下,習近平同志在省、市、區領導陪同下,站在茂盛的麥田里,手里拿著一束麥穗,和洞頭村的干部群眾親切交談。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全富同志認真回答著習近平同志的提問,專注地聽取著他的重要指示。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習近平同志能在百忙中來到一向默默無聞的洞頭村走訪視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農民群眾心連著心。這一天,是洞頭村最榮幸的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的光臨,為這個小山村增添了無上的榮耀。


小廣場的前面是一條斷崖,站在斷崖邊上, 右手一側是一條斜斜的沙土路,通向白水河灘。河灘上,是洞頭人自古以來所走的坎坷小路。過去,村民們出山、進城、拉煤、運肥料、送公糧等等,都走這里,這是與外部世界溝通的唯一古道。自打開通了掛壁路后,河灘古道已經不再作為主要交通道路使用,但村民們還要經常過河種地,到白水河取水,到對面山上植樹、護林,所以這道斜坡的作用還很大。緊靠著斜坡的是“采摘園”。在果實成熟的季節,游人到了這里,可以隨意采摘品嘗自己喜愛的水果。斷崖下面不遠處,是1958年修的火車道,筆直的鐵軌穿過瞭山隧道一直向前延伸,看不到盡頭。每天都有火車呼嘯通過,山谷里不時回蕩起震耳的汽笛聲。再往外側,就是古老的白水河道。綿延不絕的松樹嶺山峰,屹立在白水河邊,巍然挺拔。小廣場的周圍,布滿了村民們所開辦的各種經營服務攤點。洞頭村不大,只有40多戶人家。這幾年來,村里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發展優勢。隨著鄉村生態旅游的興起,洞頭人敏銳地覺察到,親近山水,融入大自然,已成為今人時尚。洞頭村在這方面有著深厚的資源,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風俗民情,都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只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就能打造出獨具一格的生態旅游品牌。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村里在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還鼓勵村民抓住游客逐漸增多所帶來的商機,迅速從單純務農向建設生態旅游新村轉型,特別是鼓勵村民利用自家院子,開辦餐飲、商業零售、文化娛樂等服務性項目,依靠自己的努力催生經濟活力。這樣,適應鄉村旅游的多種經營就在村里迅速興起。每一戶家庭門前,都按自己的審美眼光裝飾一番,有的裝修了院子,有的彩繪了門樓,然后撐起一把遮陽傘,擺上幾張圓桌和凳子,再安上一個小廚房,家庭飯店就形成了。小超市,休閑旅店,棋牌室等多種項目,也是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先開張,再逐步完善。無論什么項目,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凈整潔,讓游客一看就很舒適,愿意光顧。雖然村里老百姓開辦的經營項目繁多,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飯店仍是主打項目。洞頭村凡開飯店者,幾乎都不約而同用農家樂三字做店名,如“青草地農家樂”,“舒心農家樂”,“天天農家樂”等。也有的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如一個小飯店起的名字叫“家簡誠廚”,讓人感到很新奇。還有的在門兩邊寫著對聯,也頗引人注目,如一幅對聯寫道:“農家樂迎四面八方客,野草香薰東西南北人”,橫批為“結緣八方”,顯得頗有文采,意境深遠。各個飯店推出的多是當地拿手的家常飯菜,其中最受青睞的是炒野菜、炒煎餅、油炸蘑菇、干炸小黃魚、燉土雞、地皮菜炒雞蛋、小蒜炒糙米飯等地方特色風味。雖然均是平常飯菜,但色香味美,價格便宜,很受游客歡迎。普通的村民,樸實的話語,醇厚的民風,濃濃的鄉情,加上溫柔周到的服務,讓人每到一處,每進一院,都能感受到農家的好客,體驗到回歸田園、融入自然的無限樂趣。


洞頭村的另一特點是古樸民居。這里的民居一半為老房子,一半為改革開放后陸續修建的新房子,也有少量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修建的土坯房。老房子都是兩層的樓式住宅,雖沒有飛檐翹角的氣勢,但卻都建于明清時代,在今天就算得上古董了。這些古民居砌墻的磚塊厚墩墩的,磚塊與磚塊之間用石灰勾得嚴絲合縫,每個院落看上去都很老式古舊,顯示出一派滄桑。盡管如此,經過五六百年的風雨剝蝕,院落整體卻依舊保存完好,透出古色古香的樣子。多數老房子至今還住著人。游人走進這樣的院子與主人攀談,像走進了古老的“話劇”,樂做一番“演員”。院落與院落之間的小巷,仍然是過去的青石板路,被人走得油光發亮。新修的房屋不是很規范,但樣式新穎,面積也很寬敞,其舒適度比城市居民住的差不了多少。不甚寬闊的小街均進行了路面硬化,收拾得干凈整潔。不論老房還是新房,也不論院內還是院外,人們都見縫插針,或栽樹,或養花,把小村裝點得樹木蔥蘢,綠蔭掩映,鳥語花香。在村里繞著轉一圈,那或灰或白的屋墻,帶點黑色的瓦脊,縱橫交錯的小巷,隨處點綴的花草,錯落有致的布局,讓人看著順眼、舒服。古老的街道 ,深邃的庭院,刻畫著歷史的印記,記載著歲月的風霜。整體給人的印象是,村子雖普通平凡,卻小巧玲瓏,清幽寧靜。漫步在村內的任何一條小巷里,都會使人情不自禁想起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方宅七十畝,房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薄芭h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里,雞鳴桑樹巔?!睂τ谝姂T了繁華喧鬧場面的城里人來說,這純美、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山間小村,會讓他們感到親切,難忘。


洞頭村所處的位置,是遠古洪荒時期不斷的地質運動形成的微型沖積平原。說是微型,其實面積也不小,有幾百畝地大。除了村莊所占外,其余的都是平整而又肥沃的耕地,面積有200多畝,占到全部耕地面積一半左右。小平原與村子緊緊挨著,村民邁出大門,一抬腿就進了地里,就像進自家院子一樣方便。這塊平展展的土地,在正常年間,是村里的高產田,遇到災荒年,則成了人們的保命田。過去,小平原全部是莊稼地,現在則實行了糧木間作,所栽樹木大多為果樹,有桃、李、杏、梨、蘋果、山楂、核桃等。站在村前,可見田埂樹木成行,田園蔥蘢繁茂,一派豐收景象。小平原靠村一側,建了一個花環形的池塘,池塘不大,但是很秀氣,池里的水很清,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天上的云彩,也能照見旅客的身影。所以,來洞頭游覽或活動的客人,都喜歡在池塘邊留影或小憩。


洞頭村所以僻靜,是因為山多,四面環山。說它是太行仙境,但其魅力并不在于山的巍峨和險峻,它沒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它的魅力在于橫向鋪展,山勢逶迤平緩,敦厚孔武,落地生根,讓人覺得其肌肉充實,力量內斂,鋒芒不露。東面長畛嶺,像一頭臥牛,結結實實橫亙在村后。南面瞭山,是洞頭村最高的山。從傳統的地理結構來說,一般都是北高南低,洞頭卻正相反,是南高北低,也算是一個奇特的地理現象。游人登上瞭山南望,下臨白水河,更顯山之絕壁,有山“挺”之美;西望蔥綠之峰,如筆架形,山體不厚,如人造景觀,有靈秀之氣。瞭山腳下靠西南一側,新建三尊大佛,由漢白玉雕刻,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佛,右為大勢至佛。三尊大佛氣勢雄偉,寶象莊嚴,被稱為“西方三圣”,目前是晉城地區最高的佛像。三尊大佛累計投資200萬元,整體計劃花1200萬元把此處建成西來寺。這是一個很好的愿望,值得期待。西面之山叫松樹嶺,顧名思義,這里的植被以松柏為主。但過去由于缺乏對自然植被的保護意識,不加限制地亂砍濫伐,致使這片原始森林遭到毀滅?,F在的松樹嶺,植被有所恢復,但古老的松柏已不多見,新植的松柏尚在成長中。覆蓋山體的,多是各類灌木,倒也郁郁蔥蔥。松樹嶺從白水河上游迤邐而來,又向著下游伸展而去,既不與南面的瞭山相連,又不與北面的琵琶山交集,顯得突兀孤傲。據民間傳說,遠古時期,這里的山是連成一體的。由于黃河流域頻繁發生洪災,洞頭這里的水也經常被山勢所阻,給當地百姓帶來嚴重災難。大禹治水時,到這里巡查,發現山體回環相連,堵塞水道,于是揮起神斧,將松樹嶺與瞭山、琵琶山相連的地方一斧劈開,才把河道疏通,使水患得到平息。大禹這一斧頭,使瞭山和琵琶山從此變為百丈懸崖,與松樹嶺一分為二,隔著白水河相互對峙。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說:瞭山原來不叫瞭山,而叫南山。天宮里有一對神男神女,在里面寂寞難耐,一天無事出宮游玩,從天上往下俯視時,看到南山一帶風景如畫,就私自結伴下凡,降至南山頂上,結茅為廬,過起了夫妻生活。他們相親相愛,形影不離。一次,這對恩愛夫妻相攜到白水河洗澡嬉戲,竟忘記了時間,致使河水猛漲,村莊被水淹沒,百姓四散逃亡。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便派天將抓到二人,革去仙資,貶為凡人,并畫地為牢,將二人分別幽禁在南山和松樹嶺兩座山上,永遠不得相見。女子因此憂郁過度,不長時間,香消玉殞,死后在松樹嶺上化為兩個小山丘,所以當地人又稱這里為奶頭山。而男子被困在南山上,每天向松樹嶺瞭望,因山高河急,身子又被禁錮,不得過去,也怏怏而死。為紀念這兩位追求自由美好的男女,人們就將南山改名為瞭山,意即瞭望之山。


洞頭村北面是琵琶山,又名洞子巖,小崆峒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說在遠古時,天宮中一位彈琵琶的仙女喝醉了酒,手中的琵琶不慎滑落,正好墜落于小崆峒山,后人就將此山改稱為琵琶山;也有人說,俯瞰此山,形狀和琵琶極為相似,所以叫琵琶山;還有人說,琵琶泓四季滴水如琵琶彈奏之聲,故山因泓而得名。雖然這些僅僅是傳說,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確實讓人驚嘆。琵琶山既高且陡,林深樹密,一條古老的棧道,掛在山之半腰。這是一條石鋪小徑,或寬或窄,依崖而行。過去,此路長年過往行人,也可走鐵輪牛車,所以也算條繁華古道?,F在行走雖仍很順暢,但卻平添了幾分滄桑。路的一邊下臨懸崖,如斧劈劍削,可見當年修路的艱險與不易。另一邊依偎山體,或枝條倒垂,或古藤纏繞,或綠葉護根,或荊棘連叢,顯示出十足的原始味兒。崖頭樹上,鳥鳴婉轉似歌,泉滴淙淙如語,時有松鼠竄過石道,山雞飛上危崖,云霧漫來時,丈余之外,但聞人語,不見人影,顯得幽靜神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既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也是一種吉祥標志。從風水學的角度看,洞頭村地理超勝,順緣俱足。瞭山的山形,就好似一條巨龍,所以又稱為龍山。村北的琵琶山,則像一只伏虎,所以又名虎山。龍與虎相對而視,形成了前有照后有靠的格局,這就使洞頭村既具有虎踞龍盤之氣勢,又顯示出鐘靈毓秀之特質。村民雖然人數不是太多,但藏龍臥虎,人才輩出。從洞頭村的大山里,也確實走出過一些官員名人,比如:清代時,村人王可武,曾任太原刑部官員;新中國成立后,村人張岐山,曾任成都軍區臨滄地區軍分區司令員等等。


白水河是流經洞頭境內唯一的一條河流,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曾親自從源頭丈量過白水河,他在《水經注》中記載:“…巖下有大泉涌發,洪流巨輸,淵深不測…,丹水又南,白水注之,謂長平白水也?!倍潭虜嫡Z,道出了這條河流當初洶湧澎湃、宏大浩蕩的氣勢。白水河歷經118華里,千回百轉,奔陡赴澗,穿過30多道溝壑,匯集于洞頭小平原以西,然后在豁口處轟然下跌,形成百米飛瀑的壯觀奇景。尤其在雨季暴漲時,來到瀑布前,可聞濤聲如雷,直撞耳鼓,讓人驚心動魄。待身置巨瀑下面,可見河流像一道巨幕從天而降,奔騰傾瀉,在潭底激起萬朵浪花。陽光照射在巨瀑簾上,會映出七色彩虹。據有關水文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白水河還有300個流量,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白水河的流量逐漸減少并受到嚴重污染,有時甚至斷流。這些年來,環境保護逐步引起各方重視,白水河流域的情況才有所變化。如今的夏秋之際,河水流量還是非??捎^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洞頭人的母親河,已在逐漸恢復昔日的誘人風采。


洞頭村沐日月之精華,聚天地之靈氣,自古以來就有著良好的天然植被。據村里老者回憶,過去,洞頭村的山上,幾乎都被原始森林覆蓋,兩人合抱、三人合抱的參天大樹隨處可見。有的還記得,很早時洞頭村一南一北長著兩棵大槐樹,亭亭玉立,枝繁葉茂,頂蓋如傘。到了夏季,樹蔭下可以坐一二十個人歇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不加限制地任意砍伐,使植被受到破壞,原始森林不復存在。改革開放以來,環境保護逐步得到各級重視,洞頭村干部群眾也增強了環保意識。大家說,為了子孫后代,我們決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只要政績漂亮,不要星星月亮。村里加強了對亂砍濫伐的控制和制裁,實行了封山育林,并指定專人看護。村民們對自己生存的這片土地更是呵護有加,保護意識極為強烈。如今,自覺制止砍伐和破壞,維護護良好生態環境,已內化為每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行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洞頭村的植被終已得到較快恢復。全村3.4平方公里的總面積,除420畝糧田面積外,林地面積達到32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村里村外,四面山上,河邊路邊又披上綠色盛裝,據不完全統計,洞頭村現在擁有草木植物2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松樹、柏樹、楊樹、柳樹、榆樹、槐樹以及桃、李、杏、梨、山楂、核桃等樹木數十種。草本植物有馬甲、荊木、黃櫨、土蘭、楤木、黑葉等達上百種。中藥材植物有射干、連翹、冰凌草、水紅花、荊芥、薄荷以及五靈脂、枸杞、紫花地丁等百多種。由于森林茂密,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復蘇,一些多年來很少見到的動物又開始重新出現,計有野豬、狐貍、黑獾、野兔、貓頭鷹等數十種。


由于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洞頭村一年四季,絢麗多彩,美景如畫。


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蘇。早春二月時,天氣乍暖還寒,但遙看四野,隱約可見嫩芽初上,草長鶯飛,向人們顯露出自然界生命回歸的律動;陽春三月,春意漸濃。無論站在哪一個方位和視角觀察洞頭村,都可看到山花爛漫,百花盛開。樹上之花有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槐花、蘋果花等。灌木之花有迎春花、打碗花、山菊花、黃條花、坐鍋花、紫薇花等。尤其是村前小平原上的大片油菜花,鋪下一地金黃,成為所有景色中最招人喜愛的景色,讓踏青的人們流連忘返。在江南,是煙花三月下楊州,在太行山,喜歡踏青的游客,則是煙花三月到洞頭。三月的洞頭,可以帶給人們一份意外的驚喜。如果錯過三月,四月份更是好時候,因為最美人間四月天。四月的陽光溫柔明麗,春色融融可人,萬物朝氣蓬勃,洞頭村所有的花卉幾乎都趕在這個時候開放,這是名符其實的花季,是讓人無法漠視的花海,那些紅的、粉的、白的、紫的……,各種花朵,爭奇斗艷,姹紫嫣紅,五彩繽紛,把大地裝點得生機盎然。山野田間,到處色彩斑斕,蜂飛蝶舞,繁花錦簇,香氣四溢,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恨不得把眼睛變成攝像機,把所有的美景都裝進自己的頭腦里,記憶中。宋代詩人朱熹寫過一首《春日》,詩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边@也是洞頭村春季美景的真實寫照。


盛夏,外面天氣炎熱,酷暑熾烈,洞頭由于植物眾多,林蔭遮天蔽日,理所當然成為人們消夏避暑的好去處。夏季洞頭的氣溫與山外相差較大,一般保持在18度至25度間。外面烈焰蒸騰,酷熱難耐,這里卻是山明水秀,清涼世界。如果晚上在洞頭過夜,不需要開空調電扇,房間里就十分涼爽宜人,多數人夜里還要蓋上被子。洞頭村的主要旅游景觀,是村南的瞭山。山間修著便道,山頂建有涼亭,一眼望去,恍若蓬萊仙閣。夏天到瞭山上觀景,涼爽的山風吹在身上,會使人非常愜意。站在山頂,抬眼望天,只見晴空萬里,天藍如緞,人也隨之空靈清澈,胸襟開闊,心境高遠,超然物外。俗話說,登高才能望遠。坐在瞭山的涼亭里,只要是目力所及,四面八方的景物都可盡收眼底。西面,看得見晉城市的高樓大廈。東面,看得見號稱“小武當”、“小華山”的玨山雙峰。南面,看得見一望無際的中原大地。若在云霧天氣坐山觀景,則會有飄飄欲仙之感。只見一縷一縷的輕云薄霧,若有若無,不停地從身邊和腳下飄過,使人油然而生“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超脫,或產生“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迷惘。癡迷些的,還會出現虛無飄渺、恍若登天的幻覺。從涼亭出來,如果意猶未盡,可以到茂密的樹林中找一處涼爽的樹蔭,或坐或躺,盡情消遣一番。在山上觀完景,可從原路返回。山腳下靠小平原一側,有一處專供游人歇息的地方,陳設著干凈整潔的石凳石桌,在這里稍事停留,登山的疲勞就會倏然釋去。也可以沿著東面的便道一直走下去,盡頭就是慧源山莊。游客可以入內觀摩歇息,也可繼續在村里或其它景點參觀。


金秋,是成熟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經過春夏滋養的洞頭,更顯得風情萬種,招人喜愛。紅彤彤的柿子掛在枝頭,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腰,帶給人們豐收的喜悅。如果游客們愿意體驗農村生活,感受農民因五谷豐登、碩果累累而高興的心情,可以到柿子樹下摘一些紅透了的柿子當場嘗鮮;可以到農家樂飯店現場品嘗用新玉米、新谷子所做的農家新鮮飯菜。秋天的美景也使得洞頭村充滿迷人風采。山山嶺嶺的色彩每天都在奇妙地變換。尤其是進入深秋,昨天還是綠葉曳地,轉眼就會黃葉滿枝。大自然的神筆一揮,滿山的植被就改換了顏色,由青山綠野變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交織雜錯,多姿多彩。樹葉、灌木像被魔術師使了魔法一樣,有的變為深紅,有的變為金黃,有的變為紫色,有的變為橙色,把山川田野裝點得層林盡染,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彩畫,讓人情不自禁想起杜牧的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幾場小雨下過以后,秋風一起,萬物蕭殺,樹上的葉子會隨風飄落而下,給漫山遍野鋪上一層厚厚的落葉,像地毯一樣,人走在上面,毛絨絨的;有的地方颯颯作響,有的地方聲息全無,頗有幾分神秘。秋天的天空特別高遠,人站在山上,會感到萬里長空,無限遼闊,心情也會隨之開朗,久居鬧市身心疲憊的郁結頃刻間就會被蕩滌一新。


嚴冬,洞頭村則是另一番景致。大雪紛飛時,飄飄灑灑,漫天遍野,像天女散花一樣,使天地之間充塞著無邊無際的白色。僅僅一夜之間,蒼茫大地就會披上潔白的盛裝。村莊內外,山川原野,房舍道路,都會被厚厚的白雪覆蓋起來,形成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尤其是掛在樹梢枝頭的積雪,遠看仿佛春天里盛開的梨花,讓人想起古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詩句。在這種氣候狀態下,萬籟俱寂,飛鳥潛蹤,走獸藏跡,河流停止了奔騰,大地沒有了喧鬧,整個世界好像都停止了轉動,洞頭村的里里外外,變得寂無聲息。這是一種靜態之美,是一種莊嚴圣潔之美。洞頭這個地處深山的平凡小村,在這種絕美之景的裝點下,呈現出非凡的神韻。即使在冰封雪凍、最為寒冷的季節里,這里的景色也依舊迷人。屋檐下,樹枝頭、崖坎邊,處處可見冰柱,冰掛,甚至有天然冰雕。由于獨特的氣候,還可出現美麗的霧淞。霧凇俗稱樹掛,或雪掛,是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冰雪美景,在山區經??梢砸姷?。霧凇一般附著在樹木上,它凝霜掛雪,輕盈潔白,宛若玉樹瓊枝,清秀雅致。氣溫稍高時,太陽出來它就會消失。若天氣異常寒冷,它存在的時間就比較長些。這是真正的北國風光,無論誰看到洞頭村冬季的景色,都會由衷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壯觀。


洞頭村的美麗,引得歷代文人學者們詩興大發。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瑟瑟秋風伴雨聲,一腔碧血抒豪情。

莊園座座云中掩,疑是信步達天庭。

史跡斑斑爭先看,仙人智慧耀眼明。

是非古今無人問,青山秀水入畫屏。

還有一首詩寫道:

雨后秋花分外紅,青石小巷古意濃。

幾聲雀鳴伴蟲唱,疑是闖入畫屏中。

還有一首新體詩,顯然出自現代一位年輕的旅游者:

從村西流過的白水河

恬靜如一位美麗的少女

悠閑地彈奏著懷中的琵琶

雨簾掛著灰瓦

一縷幽香,源自

田頭的黃色菜花

小巷深處、

蹣跚著迎來一雙身影

青石板有點滑

棧道繞著山腰

清風崖上聽人語

暮鐘飄去盼歸家

比較起來,唐代詩人王步霄的詩更顯得意境深遠。他是這樣寫的:

滄海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

云滿碧山花滿香,此間小住亦神仙。


這首詩也是寫洞頭的,但卻不是寫晉城洞頭,而是寫浙江洞頭,因為作者不曾來過晉城。巧合的是,兩個地方的名稱一樣,都叫洞頭;景色一樣,都是滄海桑田,秀色天成;品位一樣,都是山清水秀,人間仙境。一南一北,兩個洞頭,名稱相同,情景相似,一首詩似乎是為兩個洞頭量身定做,這也可以算作天下一奇。


洞頭村,真正的洞天福地也!


(責任編輯:韓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