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仙境洞頭村(之二)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0-03-21 16:38作者:吳軍雄來源:晉城黨史網

洞頭村的自然風光如仙境般美麗,但是,單憑這些,還不足以充分反映這個盛世桃源的全貌。洞頭村真正的靈魂和底蘊,是它那與自然景觀水乳交融的人文景觀。


洞頭村歷史悠久,擁有大量的歷史遺存與構件?!皷|到王莽嶺瞻仰太行至尊,西到皇城村領略相府氣派,北上白馬寺平安祈福,南下洞頭村訪古探幽”,是游客對洞頭村與周邊景點特色的區別與夸贊。


大量歷史遺存和構件,成為洞頭村的歷史文明亮點。


亮點之一:琵琶泓


琵琶泓,在洞頭村西邊的白水河道,距村30米,因白水河的長期沖涮,形成了一泓碧潭的天然景致。潭的四周有如甕形,當地人稱此潭為甕底,即大甕潭一樣盛水的地方。至于為什么叫琵琶泓,熟知歷史典故者說,是甕壁上的水珠滴入潭中時,發出的聲音猶如琵琶彈奏的聲音,就像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的那樣:“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所以被古代文人雅士冠以“琵琶泓”的美稱。這個說法可以從金泰和五年澤州刺史楊庭秀題壁詩的序言中找到答案。他是這樣說的:“泓上絕壁懸聲玲瓏而水聲滴瀝,若琵琶然?!彼脑娭幸灿小板P錚珠落玉盤聲”之句, 這就找到了琵琶泓名稱的出處。


《鳳臺縣志?山川》中記載:“(白水經琵琶寺)又南經清風壁,水入石罅,下注一泓,為琵琶泓?!庇盅?,“晉城山水佳境頗多,琵琶泓蓋其最盛者?!薄稘芍莞尽芬卜Q琵琶泓為“唐宋盛游之地”。說明1500年前的唐代開始,這里就是一個旅游勝地,呈現出一個“官員庶民爭相前往,游人逸士迭出其間”的熱鬧景象。


但同樣是《鳳臺縣志》,則又有另外一種記載:“乾河又微南,逕武匠村西,懸崖陡斷,飛流下注,匯為圣字泓。唐人石壁詩序云:水中‘圣’字了了可見”。 《澤州府志》也記載:“縣東南十五里,下臨琵琶泓,一名圣字泓”。唐權澈的七言古詩中,也有“潭中圣字看瀝瀝”之句。那么,為什么要把琵琶泓又叫作圣字泓呢?民間也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某朝皇帝為琵琶泓題過字,皇帝的旨意為圣意,所以才叫作圣字泓。但從已知的史料中,沒有見到過有哪個皇帝為琵琶泓題字的記載,所以這個說法站不住腳。也有的說,“圣”的繁體字是耳口王,組合起來就是“聖”,這個字只可能在古代出現。莫不是哪個年代有人曾在石壁上寫過此字,以感嘆琵琶泓的神圣。在水流平緩、河水清澈時,此字被倒映在水中,正好被人們看到 ,才有了圣字泓一說?這也只能是一種猜測。還有人說,琵琶泓上面的“清風壁”三字,是宋代澤州郡守王元所書,而王元書寫時,是宋紹圣三年。莫非人們就依此將琵琶泓叫為圣字泓?這也只是一家之言。真正的原因,還有待于繼續追根溯源。


古代文人雅士游歷觀景時,喜歡吟詩作賦,抒發感慨?!而P臺縣志》記載了宋紹圣三年提點刑獄洛陽楊謨所題七言古詩一首,金邠州節度使趙忱、防御路元唱和五言古詩各一首?,F分別記錄如下:


琵 琶 泓

宋?楊謨

晉城出郭十里余,嫩柳山花滿巖麓。

蒼苔蹭蹬步亦艱,百丈懸崖掛層屋。

老僧正睡門不閉,習習陰風起幽谷。

耳聵不聞琵琶聲,但見一泓春水綠。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從晉城走出城外十余里,嫩柳和山花從山崖之上盛開到山腳下。在蒼翠的苔蘚上險阻難行,也舉步危艱。百丈懸崖之上懸掛著三層穴宇。老僧午睡門沒有開,輕輕吹過的陰冷之風起始於幽深的山谷。耳朵聾聽不到彈琵琶的聲音,但是看到一片碧綠的春水。



琵 琶 泓

金?趙忱

琵琶古泓上,白水巨澗東。

翠巘巖巖植,邦人號崆峒。

只疑阿育手,造塔余神功。

鑿開蒼蘚壁,幻出青蓮宮。

曲徑盤修蟒 危欄繞長虹

危蹬鐵絙維 邃戶石穴通。

道人老鶴瘦,霜眉覆碧瞳。

能于阿蘭若,具道初與終。

自昔唐室季,盜興廣明中。

逃難有瞿曇,此地揆蒿蓬。

始囗巖洞陋,漸葺棟宇隆。

迄今數百載,金碧勢囗雄。

我來快登覽,燕坐心已融。

平日蹈山險,囗知在虛空。

況對佳公子,一軒談笑同。

茗花泛春雪,灑面搖溪風。

恍爾忘世累,翩然若云鴻。

遣適憑高興,真無負衰翁。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琵琶泓”一泓古老的清泉之上,白水河巨大的山澗之東。疊翠層巒的山巖上長滿了巖柏等植物,老百姓號稱崆峒山。只是疑惑印度神秘的醫學手法,精明練達喻皓造塔剩下的神力。挖開長滿蒼翠苔蘚的石壁,浮現出青色蓮花殿宇。彎曲的山路回繞如修長的蟒蛇,高聳的護欄環繞像七彩虹橋。危險高峻的石級山階邊有鐵繩連接,幽深的門戶石穴兩端相通。出家的人像老鶴又高又瘦,潔白雙眉垂長遮蓋了碧眼方瞳。居于此青山寂靜之處,參透世間萬物。自從唐朝未年,盜賊興起唐僖宗廣明年間。逃難于佛教寺院之中,這個地方已長滿雜草。開始最初崖洞簡陋,后來逐漸樹木蘢茸棟宇建筑興盛。到現在為止幾百年了,青山綠水寺院已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我來到此地趕快去登高覽勝,就席閑坐心已經被“佛”感動的融化了。平常時候登山探險訪寺廟,深知身心處在道教和佛教的境界中。這情形對才行出眾的貴家子弟,獨一無二氣宇軒昂高興談笑是不約而同的。春暖花開雪融漫溢,花灑落臉上,這是西風吹來搖落的。仿佛偶然夢想生活的輕松快樂,忘卻現實的勞累,乘風翩然像飛行在天空的大雁自由自在。猶言遣興舒情由著自己喜歡,真沒有辜負年邁衰弱的老頭子呀!


前   題

金?路元

平昔樂山水,宦游走西東。

之齊訪靈品,適渭登崆峒。

暮年返鄉閭,碌碌無成功。

特尋琵琶院,如到兜率宮。

天花散檐匐,寶光騰彩虹。

殿閣金碧炫,洞穴玲瓏通。

老僧古雪竇,慧眼明方瞳。

過溪遠相迓,道話良有終。

暫得浮生閑,似脫塵網中。

自愧微官縛,蹤跡如飄蓬

何敢問使君,勇辭勢位隆

林泉高興逸,吟賞詩筆雄。

山神知其來,氣色偏和融。

憑高恣觀覽,笑語鳴半空。

幸陪杖屨游,所適心腹同

臨流古泓上,峭壁鼓清風。

未免龍中鶴,仰羨天邊鴻。

薄暮據鞍歸,壯哉矍鑠翁。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以前我喜歡青山綠水,為求得一官半職東奔西跑到處奔波。曾前去齊國尋找妙藥靈草,又赴渭水攀登崆峒山。晚年返回家鄉,辛苦大半輩沒有成就大事業。特別尋找到琵琶院,好像來到九五之尊的兜率宮。像仙女散花,遍地長滿潔白的檐匐花,佛光透過云霧,騰空罕現“佛影”,外罩七色彩虹光環。寺院的殿堂樓閣金碧交輝,令人目眩神迷,洞穴精巧兩端相通。老僧古雪竇禪師的智慧之目明耀閃亮,碧眼方瞳。他越過溪水遠遠的前來迎接,習佛修道的善良事做的有頭有尾。暫且在如夢如幻的琵琶院閑住下,好像從蛛網塵封中解脫出來。自感羞愧被這小官職捆綁,飄泊的漫長足跡,像隨風飄蕩的蓬草。怎敢正眼看奉命出使的州郡長官,勇敢辭去權大位高的官職呢?到風景優美的山林泉石中快樂的休閑,吟詠欣賞,健筆雄毫。主管山的神靈知道他們來了,山神態度神態很和善融洽。憑借站在高處,可以任意放縱地觀看游玩,談笑聲蕩半天空。高興的互陪為伴行走游玩,所去瀏覽的人氣度與修養一樣。在水邊古老的琵琶泓上,陡峭的崖壁上凸顯“清風壁” 題刻。不免龍的傳人那么逍遙放浪,也仰慕飛往天邊的鴻雁。夕陽西下登鞍騎馬回去,壯烈啊,精神健旺的老人!   


路元,字安止、號東山,澤州人(其墓葬在今陵川縣附城鎮)。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進士。為官秉性持正,典郡(主管一郡政事,謂任郡守)以擊博豪強聞名,時比作包拯云。大安三年(1211),謫居(降職閑?。┼l里。后起復,以河南按察、轉運使致仕(退休),死于兵亂。


亮點之二:清風壁


清風壁是一面石壁,立于白水河瀑布東側,與松樹嶺陡峭山體相對。石壁上刻“清風壁”三個大字,每個字大約50厘米見方,整個石壁寬約10余米,高約3—5米。此壁因與琵琶泓緊連,故歷代縣志、府志均有記載。清風壁因摩崖石刻而聞名。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清風壁上的石刻,多為唐、宋、金三代鐫刻?!扒屣L壁”三字至今清晰可辯,字體圓潤秀氣,據說是宋代澤州郡守王元率眾官員來此游玩時所題,時間在宋紹圣三年(1096年)3月14日,距今已近千年?!而P臺縣志》也載:“宋人題石壁,曰‘清風壁’?!边@樣,“清風壁”就稱得上宋代遺留的一件珍貴文物。


此壁造型突兀,巨石離立,平整如削,很有氣勢。壁上留有唐、宋、金等朝代石刻題字多處,主要的有:


1、唐天寶五年(1046)權澈詩刻。前序:“予頃嘗秉憲,負譴而遷,才散數奇,屢移邦國。愛初至止,即聞有益性。迄今一游,果睹殊絕,澄灣納留,激射成雷,峭壁回景,周流如畫。嘉木潛鱗,又不可名也。北去七里,復有石潭焉,潭中有圣字了了可睹。峰巒相屬,宛似屏障,閑行其中,潛洞幽窟,信為靈異。予超然有獨往之意,而賦是詩?!?/p>


詩曰:

咨予白發年,始左丹水曲。

夙愿解塵阻,幸茲洗煩欲。

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風畫壁勢相迎。

松柏颼颼雜風雨,龜龍睗睒游飛龍。

北行七星有靈跡,潭中圣字看歷歷。

一符君德應明時,一契我真誓幽適

由來此泓口口傳,今夕睹之信可憐。

夷猶頓使宦情薄,日暮濯纓心浩然。


后書:“天寶五載夏五月二十一日朝議大夫高平郡別駕權澈詞。前錢塘縣尉瑯琊王紓書?!?/p>

《鳳臺縣志》指出:天寶五年,權澈七言歌行一首,字體完好。權澈在唐詩名不勝著,深山僻壤,留此遺跡,不朽之名,數存其間矣。


2、宋嘉佑七年(1062)摩崖題名記??瑫?,字大多剝落,僅存者30余字:“知澤州軍事裴□□□符率郴縣主薄□□□□□游琵琶泓□□□呂大鐘高平主薄□□□□屬□□□,大宋嘉佑七年十月十七日題?!笨即笾伊顣x城,以陜西撫韓絳薦,提舉永興路,神宗熙寧三年也。嘉佑七年為仁宗壬寅,記大意蓋兼知軍州及僚屬記游,姓名多不可辨。


3、宋政和元年(1111年)題記:“政和元年,歲在辛卯春三月,越七日己巳,郡守衡規祗率吏投簡于琵琶泓。與崇福程易前□務王□□□王□□□王口同游圣子巖,觀唐人留題徘徊久之。男同侍行?!?/p>


4、金泰和五年(1205年)楊庭秀題壁詩。前序:“泰和五年十一月,連日雨雪,平地深三尺。上浣日游琵琶院,南望屏山,下瞰琵琶泓,泓周廣二百步許,冰雪覆其上,深不測,泓上絕壁懸冰玲瓏而水聲滴瀝,若琵琶然。彷徨賦詩,書崆峒巖壁,華山晦叟楊庭秀?!痹姙槠呓^,三首:


       其一


屏風山下雪云橫,雪覆琵琶水一泓。

冰岫玲瓏巖溜滴,錚錚珠落玉盤聲。


       其二


漫漫積雪覆冰灘,嗚咽泉流冰下難。

渾似樂天盆浦宿,夜聽商婦月中彈。


       其三


冰漲寒巖水落遲,哀弘斷續轉凄悲。

水仙彈徹霓裳□,泓□驪龍睡不知。


考楊庭秀,字德懋,華州人,大定中進士,自題華山晦叟,學詩于蘭泉張吉甫,有“謁心曉夢江湖闊,醉眠春風草木底”之句。當時任澤州刺史。


此外,還有清代陳觀、袁鋮詠琵琶泓詩各一首,現已難尋。專家說,清風壁摩崖石刻的出現,特別是題刻中出現的大量職官名錄,對研究晉城地區歷史,彌補古史資料的不足,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風壁前有一石板空地,空地前是10余米深的山谷。石板上有四個石柱孔,有人說,這里原來建有一個小殿,是一個老君廟,不知建于何年,后來被毀。也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些石柱孔是當時建涼亭的痕跡,涼亭專供文人墨客在此觀景、游玩、吟詩、歇息。孰是孰非,迄無定論。


亮點之三:琵琶寺


琵琶寺因琵琶山而得名。琵琶寺最初的名稱叫琵琶院,是晉城歷史上創建較早的幾所寺院之一,它在唐宋時就已具有一定規模,并享有較高聲譽。


琵琶寺位于洞頭村北500米處,在小崆峒山的高崖之上,古棧道的盡頭,又稱洞子寺,志書上多有關于琵琶寺的記載?!而P臺縣志》上說:“洞之巖有琵琶寺,(后)晉天福年立幢,刻尊勝悲咒。又有金大定碑。破寺殘碑,煙草荒蔓,巖上松柏青蒼,遙望諸山,環繞如屏,”又云:“琵琶寺在縣南十五里,有金大定石幢,大安年臥佛?!薄敖鹗洿痹谂盟?,惠詮和尚所建也,度僧眾千余人,寫真經總計六百七十九萬七千字。大定年月日,眾社共為立幢?!?/p>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其中隱藏著幾個密碼:


第一,關于琵琶寺的建寺時間。琵琶寺的建立,各種史志均未提到,但推測應該在隋唐年間,甚至南北朝時期。因為佛教興起于東漢第二個皇帝漢明帝,大盛于兩晉南北朝,晉城靠近中原,得風氣之先,境內的許多寺院佛廟應該就在那時修建。從《澤州府志》與《鳳臺縣志》記載來看,洞頭村琵琶寺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有較大名氣,但成名時間不等于建筑時間。作為一座大型宗教建筑,必定工程浩大,建筑質量和藝術水準要求都很高,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而是經歷了漫長時間,到唐宋時才蔚成大觀。


第二,關于琵琶寺的規模。盡管說琵琶寺經過多次破壞,只剩下柱礎瓦礫,斷壁殘垣,但從古人留下的詩文里,和現在隨處可見的廟宇柱礎、斷碑、石刻、齊整石料上,我們依稀能夠捕捉到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繁華盛況,正如金代澤州郡守路元在《前題》一詩中所描寫的:“特尋琵琶院,如到兜率宮。天花散檐葡,寶光騰彩虹。殿閣金碧炫,洞穴玲瓏通”。從現存遺址看,也能捕捉到一些這座佛教建筑當時的經典情景:


其一是當初的整體設計、布局,讓人感覺到這所寺院的不尋常,是一座宏偉壯麗的藝術殿堂。特別是它的選址,近臨白水潺然若畫,遠望諸山環繞如屏。峭壁玲瓏,峰巒疊嶂,美不勝收,完全是獨具匠心的大家手筆。從遺址推斷,佛寺應是分設三院,上、下兩院一高一低整齊相對,中院居中而偏東,院院均有臺階相通,非常便利。寺院東、南端各設有便道可往來通行,南道由山腳起至寺院附近,則繞石砌基臺而建造,上行可到下院;東道沿山之綿延走勢開就,邊上則為一塊寬闊之地。從其周圍天然山石上遺存有拴馬石環,可推斷這里是當年車馬停頓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停車場了。順東道走來可直抵中院,亦可順中院以南的一條寬一米許的廓道到達下院。琵琶寺的這一整體布局與形制,不僅從感官上給人一種錯落有致、跌宕雄偉的自然美,而且其設計非??茖W,又非常實用。它不拘泥、恪守于傳統,又絲毫未見夸張浮躁,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匠心獨運的風格,也體現出一種真正的佛家氣派。


其二是該建筑將天然景致與人文景觀納入寺院一體,從而構成了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在其他寺院建筑中是不多見的。琵琶寺的中院主體實際上是兩個天然溶洞,分具院的東、西兩端,兩洞之間是相互貫通的,印證了路元在詩中指出的“洞穴玲瓏通”所言不虛?,F西邊洞口已被荊棘雜草堵死,東邊洞口稍大,可以看到有焚香和鞭炮紙屑的殘留,說明至今還有當地信眾來此朝拜。

其三是琵琶寺的古樹盤根。雖然古代各大寺院在綠化方面均很重視,但并不等于千篇一律,完全一樣,而是各有千秋。琵琶寺古樹盤根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整體性和規范性??梢赃@樣說,其每一棵樹的樹種選擇、大小配備、位置安排等,無不是經過精心規劃的,這便使人有了一種園林藝術的感覺??上У氖菢淠径荚缫驯环サ袅?,只留下裸露的樹根,在斷壁殘垣中顯得別具一格,像是一座千姿百態的天然根藝園,倒也不失為一處特殊的風景。


第三,琵琶寺可能遭受過劫難。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生過著名的“三武滅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三個皇帝殺僧領,毀寺院,燒佛經,逐僧尼的滅佛之舉,史稱“三武之厄”。此后又有后周世宗柴榮的滅佛之舉。在這幾次大的法難中,可能其中的某一次佛難造成了洞頭村琵琶寺的毀滅。清代《鳳臺縣志》上講到琵琶寺時,有“斷寺殘碑”,“煙草荒蔓”之語,雖語焉不詳,但隱隱透露出蛛絲馬跡。在洞頭村百姓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琵琶寺特別興盛。四周遠近百姓絡繹不絕到寺里進香祈福,送子弟入寺為僧,有的還捐獻田地房產。由于寺院在土地占用、吸納人心,收徒受眾等方面,與地方官府的利益發生沖突,引起地方官員不滿,即向朝廷告御狀,誣陷琵琶寺圖謀不軌?;实壑篮?,立即派兵前往捉人毀寺。但皇后娘娘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得知消息后,趕忙私自出宮,前往琵琶寺報信?;实鬯桨胍剐褋?,一摸身邊,不見了皇后,趕緊找來太監詢問。這個太監能掐會算,一掐指頭便說:皇后去了山西晉城洞頭村琵琶寺通風報信?;实鄞笈?,命令御林軍立即前往捉拿?;屎竽锬飫傄贿M寺,御林軍就包圍了琵琶寺?;屎竽锬镎业剿略鹤〕?,讓他立即逃命。這時御林軍已攻進廟里,這位住持武藝高強,拉起皇后飛身越墻而出,御林軍在后面拼命追趕,寺院住持一腳蹬在琵琶寺的懸崖峭壁上,第二腳蹬在清風壁的石井上,第三腳蹬在東賢子村的小玨山上,終于逃脫了追捕。清風壁小石井邊的石頭上至今留存著半個腳印,村民說那就是琵琶寺的老和尚蹬的。這個故事雖傳說得比較荒誕,但從側面隱喻出琵琶寺曾經發生過人為的災難。


第四,琵琶寺曾經有過一次重建。村民們傳說,寺院住持保護皇后娘娘出逃后,在外隱姓埋名,不敢公開露面,一直到皇帝死后,追捕松懈下來,他們才又重新回到琵琶寺。這時,皇后已完全皈依佛教,成為比丘尼,她和住持四處化緣,把寺院又建立起來。傳說不能當真,但寺院屢毀屢建的情形,卻并不少見。琵琶寺既然當時名氣很大,毀掉以后,有人張羅重建,是很自然的事情?;菰徍蜕芯褪瞧渲兄?。琵琶寺歷史上有兩樣東西是非常有名的,即金大定年經幢和大安年臥碑。關于經幢,《鳳臺縣志》明確指出系“惠銓和尚所建也”?;菰徥巧轿麽脐枺ń裥弥菰剑┤?,《鳳臺縣志》說他對佛教非常專注虔誠,曾出家五臺山,是一個修行很深的高僧。金大定年,就是在他的張羅下,于琵琶院遺址與“眾社共為立幢。后書《尊圣陀羅尼經》。臥碑所書內容為大安三年?!贝?,就是刻有經文、圖像的大石柱,有座有蓋,形象如塔。按佛教說法,在石幢上刻寫經書,可以使靠近幢身的人減輕罪惡,得到超脫。臥碑,有可能就是大安三年為琵琶寺臥佛立的石碑。如今,這些金幢,臥佛及臥碑已蹤跡難尋,讓人扼腕惋惜。


據說在明代時,琵琶寺又進行過一次重建, 并將原來的琵琶院名稱改為琵琶寺。令人痛心的是,這個千年古寺命運多蹇,在“文革”“破四舊”中又一次遭到毀圮,使多次蒙難的琵琶寺又一次雪上加霜?,F在舊址上僅留了三進院落的殿宇基石,昔日盛景只剩下柱礎瓦礫,一片荒涼。偶爾在琵琶寺遺址的瓦礫中,也能見到重修的石碑殘塊,石壁上也留有古代的石刻,但因年代久遠,字已不辯。如今,唯見崖上崖下的絲絲古藤,叢叢荊棘,無聲訴說著久遠歷史的滄桑。


亮點之四:三佛洞


在洞頭村與東、西武匠之間,白水河西岸的山崖上,順著一條羊腸小道走上去,就是著名的“三佛洞”。三佛洞由上、中、下三個天然石灰巖洞組成,洞內有石刻佛像,下洞與中洞間由一條狹小的近乎垂直的天然石縫相連,縫可容人鉆過,當地人稱樓上樓洞。洞外西側,有一處三尺見方、兩尺見寬的摩崖石刻,因年久風化,多數字跡已看不清楚,仔細辨認,隱隱能看出石上刻的是:“邑女韓氏,邑女趙氏,邑女劉氏,邑女李”等。還有“乾德□年歲次”,“主持念僧會□”,“匠人張廷誼”等字樣??计淝?,為宋太祖趙匡胤年號,乾德年間(963—968)為北宋開國之初。據此推算,“三佛洞”被善男信女膜拜至少有1000多年歷史了。


由摩崖題記往前,向上五級臺位,就是下洞。村中老者說,三佛洞最興盛時,此洞前曾經有一個很氣派的門樓,現在卻看不到了,只有后人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木制門樓。進至洞內,面積只有一間房大小。洞正中有類似底座的石塊,說明這里以前有過塑像。村中有老人記得,這里原先是泥塑奶奶像(即送子觀音像),泥塑下還有臺階,四鄰八鄉的婦人多來祈禱還愿求子,說明這就是傳說中的“奶奶洞”。順著下洞一條石縫向上攀爬數米,就到了中洞——造像洞。洞穴南壁迎洞門造像三尊,為一佛二菩薩。主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衣飾簡潔,自然下垂形成“落裙”。頭部被損毀破壞,已難辨認。座下是一麒麟,佛左右各有肋侍菩薩一尊,站立于仰蓮之上,頭戴風帽,瓔珞長垂,眉間均有白毫。東側菩薩雙手合十,西側菩薩雙手托物,分別傾斜身體,仿佛在認真聽佛說法。肋侍菩薩均有圓形頭光,圓形背光,主佛有圓形頭光,葫蘆型背光。兩尊菩薩也遭到人為破壞,東側菩薩只留半張臉,西側菩薩無鼻無手。知情者說,以前還見過完整的像,被破壞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估計是偷盜者所為,鑿了半天沒成功卻弄壞了佛頭。造像下方,還有香爐,說明過去這里的香火十分繁盛。至今大年初一,仍有村民前來燒香拜佛。


出了中洞,洞口處的石壁上有一線刻托缽象,面向三佛洞,表情虔誠慈祥。


上洞在距中洞18米的峭壁上方,無路可走,險峻難登,它的故事還等待著人們去進一步探測和發掘。


三佛洞的叫法是村里一代又一代祖傳下來的,至于為什么叫三佛,有人說主佛是如來佛,左右的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也是佛。村人回憶,以前每年三月三,洞頭村都有廟會,人們要在三佛洞口搭臺唱戲。


有專家指出,洞頭三佛洞造像的發現,意義非常重大。該造像菩薩的面部特征、衣飾風格明顯趨向中國化和世俗化,是研究宋代中國造像藝術的重大變革和轉折。一些實物資料,特別是塑像有準確的造像年代,準確的主持開鑿責任人,準確的匠人姓名,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亮點之五:南山佛洞


南山佛洞在村南1000米處,暸山的半山腰。這是個天然石洞,面積約40平方米,洞內三座造像,中為釋迦牟尼,兩旁各塑一像,左為阿南使者,右為迦葉使者。釋迦牟尼像原為泥塑,“文革”初期“破四舊”被毀。2008年,村人用北京房山地區的漢白玉重新雕塑,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洞外有一尊關公像,面如重棗,三綹長須,手持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有人覺得奇怪,說釋迦牟尼是佛教祖師,關公是三國時期的武將,為什么供奉釋迦牟尼的洞前,要塑一尊關公像呢?有人認為這是讓關老爺擔當護法神的角色。但佛教中有眾多的護法神,為什么要選關羽當護法神呢?知情者曰:關公死后,魂魄皈依智者大師,求受五戒,是為佛教中的珈藍護法。按此解釋,讓關老爺以護法神的身份出現在釋迦摩尼的塑像旁邊,也就順理成章,并不顯得奇怪。南山佛洞幽深莫測,有人說一直往洞里走,即可通至山下,走進村里。此說是否準確,誰也沒有走過,有待探險者前來親身考證。


亮點之六:黑虎洞


黑虎洞在小崆峒山北側20米處,這里原是一個天然洞穴,不知什么年代被建為一處佛洞。內原來塑有送子觀音佛像,所以當地人又叫這里奶奶洞,據說該洞原來香火也十分興旺,可惜上世紀60年代破除迷信時被毀,至今仍有人在這里求子求福,香火不斷。


奶奶洞下方,據說原來還有一座閻王殿,后也在戰亂中被毀。


亮點之七:洞頭古村落


洞頭村的民居建筑也可以算作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個山環水繞的小山村,過去一直被視為山莊窩鋪,歷史價值不大。其實,這個村子中的老房屋,大都是經歷了六百多年的明清建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其建筑布局集中有序,整體呈正方形結構,多為坐北朝南的兩層獨院。特別是村子南部有一座道光年間的一進三院的民居,具有突出的代表性。這處院落占地1244平方米,有前、中、后三個院落組成。前為廳房院,中為三合院,后為二進院。三組院落相互共存,庭院里處處可見保存完好的木雕、磚雕、雕花門窗、鏤空窗欞,加上厚重古樸的大門,廳堂,地上綠盈盈的蒼苔,院心和墻角栽種的樹木花草,很容易讓人想起唐代葉紹翁的詩:“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的嚴格管理,不少大院亂搭亂建,有的已拆舊建新,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古樸莊重。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筑能夠保存下來,已實屬難能可貴。洞頭村的上述歷史遺存,已充分說明該村落之古老與文明。


隨著人們對傳統文明的認識升華,如今已根據財力,對個別古跡進行了修復和整理,如南山佛洞。但大部分還處于荒蕪狀態,有待有識之士加以發掘。盡管如此,隨著洞頭村的聞名,仍然有許多歷史愛好者對這里抱著濃厚的興趣,不斷來到遺址前憑吊和懷舊。也有的有感而發,寫下自己的感受。有一個叫雪兒的尋訪者寫了這樣三首詩:       


       一

琵琶泓上訪幽荒,古洞田疇歲月長。

摩刻崖前觀舊跡,清風壁處話滄桑。

一山鳥唱鳴新翠,滿目奇觀入畫廊。

瞑色催歸隨牧笛,山餐野味醉仙鄉。


       二

東山腳下步幽篁,萬仞崖頭賞綠秧。

草屋篷窗心踏實,繩床瓦灶韻安康。

雞啼數遍鄉音繞,犬吠三聲故土香。

不慕神仙求遠渡,孤村野味壽宜長。


       三

欣逢細雨潤山鄉,萬物蔥蘢滿眼望。

鯉跳池塘菡萏綠,鳧飛淺草稻菽香。

平疇碧浪農家墾,野徑熏風牧犢遑。

品得三餐苦菜味,榆陰把盞夜當央。


從游人這三首詩中,我們既看到了世人對洞頭村的興趣之所在,同時此詩也是對現在洞頭村領頭人進一步建設美麗鄉村的一種鞭策??磥碓诟母镩_放之年,對一無煤二無鐵的洞頭村,選擇開發生態旅游,豐富城市人的休閑生活,是十分正確的。

             

(責任編輯:韓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