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遭劫難勇抗爭蘇區霜晨月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2-09-11 00:00作者:黃克誠研究所來源:原創

   田村。  

  陽光普照著一座農家小院。春意漸濃,楊柳吐新芽,布谷聲聲。  

  紅三軍團召開一次特殊的會議,屋里擠滿了人,有坐著的,有站著的。  

  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主持會議,中心議題是批判黃克誠。會議指出黃克誠主要有兩點錯誤:反對攻打中心城市,對抗中央路線;主張打“土圍子”、擴大蘇區,反對現行土地政策,是右傾機會主義。  

  有的同志站出來,批評黃克誠一再對抗中央路線: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不久,他便反對攻打武漢、長沙等中心城市,而且當面向軍團長彭德懷提出反對意見,因此被取消了縱隊政治委員的任命;這次打贛州,他又一次站出來反對中央決定,力勸紅軍撤圍。  

  有的同志說,黃克誠一貫有右傾機會主義傾向,反對中央蘇區現行的土地政策,對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政策有看法。不少同志七嘴八舌,批判黃克誠的種種“錯誤”。黃克誠面對批判,表示不服,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黃克誠堅持認為自己的那些主張是實事求是,既不存在對抗中央命令,也不存在有右傾機會主義傾向的問題。  

  批判會上,耿直的黃克誠,單槍匹馬,據理力爭。會議僵持了很久,只得休會,暫時停止對黃克誠的批判。  

  按照江口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的精神,中央紅軍分東西兩路,夾贛江而下,奪取贛江流域中心城市。紅一軍團與紅五軍團組成東路軍,人閩作戰,紅三軍團與湘贛軍區和湘鄂贛軍區所屬的地方武裝組成了西路軍,以彭德懷為總指揮,膝代遠為政委。  

  江口集結期間,中革軍委還重編了一、三、五軍團,恢復了紅五軍的建制與番號。  

  這樣,中革軍委任命鄧萍為紅五軍軍長,賀昌為政治委員,黃克誠為政治部主任。全軍歸屬紅三軍團建制。  

  不久,紅三軍團遂沿贛江西下,準備“赤化”河西,貫通湘贛蘇區與中央蘇區,并相機奪取河西幾個城市,使之成為革命向湘贛發展的根據地。  

  田村批判會,是在紅三軍團西渡贛江之前召開的。  

  部隊沿贛江西下后,進入了湘、粵、贛邊境地區。  

  一路上又開始了對黃克誠的批判。黃克誠仍然據理力爭,與他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行軍途中,黃克誠幾乎是在批判聲中度過的。幸運的是,批判歸批判,上級并沒有給黃克誠任何處分,更沒有撤消他的職務。  

  黃克誠隨紅五軍先是進入江西境內,在茶陵、蓮花、永新一線活動,這一地區原本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茶陵還是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因而紅五軍打算在這一帶收編一些地方武裝來擴充主力部隊,然而收獲不大。于是,紅五軍又迂回至上猶地區。  

  不久,西路軍奉命回師贛南,挺進南康、大余。行軍途中,黃克誠恰好與紅五軍政委賀昌攜手同行。賀昌年齡比黃克誠小,但是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曾被選為中共五大、六大中央委員,是一位久經斗爭考驗的同志。六屆四中全會,王明一手控制了中共中央,賀昌被撤消了中央委員一職,旋即派到中央蘇區工作。  

  賀昌參與過對黃克誠“錯誤”的批判,認為黃克誠犯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不過,黃克誠面對同志們的批判態度強硬,始終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也給賀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次攜手行軍,賀昌便一邊走,一邊同黃克誠談話,試圖說服黃克誠承認所犯“錯誤”。  

  黃克誠性情耿直,認定自己沒有錯,就理直氣壯地同賀昌爭論。  

  賀昌也是個犟脾氣,看見黃克誠拒不認錯,就集中火力反駁。  

  兩個人各持己見,針鋒相對,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黃克誠大聲向賀昌表示:“現在不服,將來也不認錯,準備和你再爭論二十年?!? 

  于是,黃克誠與賀昌早上爭論,晚上爭論,行軍爭論,宿營爭論,仍是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黃克誠后來回憶道:賀昌不愧是個真正的共產黨人,他作為上級,我無論怎樣同他爭吵,他都不在乎。爭吵歸爭吵,吵過之后,照樣相處,毫不計較,也不影響工作。①1932 年7 月,黃克誠隨紅五軍參加了南雄、水口戰役,打擊了人贛敵軍的囂張氣焰,穩定了中央蘇區的南翼。之后,黃克誠率部進軍信豐地區開展工作。  

  8 月8 日,蘇區中央局接受了周恩來等同志的提議,正式任命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同時組成了以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參加的最高軍事會議,周恩來為主席,開始部署樂安、宜黃戰役。  

  黃克誠隨紅五軍又投入了樂安、宜黃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  

  樂安、宜黃戰役之后不久,紅五軍番號奉命取消,黃克誠被派回了三軍團紅三師擔任政委。  

  驕陽似火,躁熱難當。  

  紅三軍團第三師師部。  

  一個年輕人走進師部,向黃克誠行了個軍禮:“報告!”  

  “來,王平同志,請坐?!秉S克誠笑著說道。  

  王平是三師教導大隊的政委,才二十五歲,顯得虎虎有生氣。他是黃克誠的老部下,兩人打長沙時就認識了。那時,王平擔任機關槍連文書,常跟著黃克誠活動。  

  “王平同志,今天叫你來,是和你商量一件事情?!秉S克誠對待部下,一向平易近人。  

  “政委,有什么事情,盡管吩咐?!蓖跗酱鸬?。  

  “教導大隊的學員都是從部隊的優秀班長中選拔出來的。別小看這些班長,他們可是‘軍中之母’啊。部隊連排干部傷亡,是他們及時擔當了重任。  

  你們教導大隊結合戰斗總結現身說法,搞射擊,教練土工作業、馬刀劈刺,講授班排進攻,搞得相當不錯,訓練方式十分靈活。不過,”黃克誠話鋒一轉,“我們的學員都是農民出身,文化程度低,連為什么刮風下雨都不懂,我建議你們教導大隊還得講點自然科學知識?!? 

  王平知道,教導大隊這副擔子挺重的,別看它只是個連學員加在一起才一百多人的營級單位,而且學員流動性大,但是它擔負著戰時培養基層干部的重要任務。紅三軍團自平江起義時起,向來重視培訓作戰骨干,先后辦過隨營學校、軍事政治訓練隊,現在又辦起了教導隊,主要培訓連排干部,軍團及各師領導對教導大隊的工作很重視,逢有余暇,他們還親自給學員們講①( 見《黃克誠回憶錄》(上),解放軍出版社,第177 頁),黃政委就給學員們講過課。  

  要說講政治工作、支部工作等課目,還難不倒王平。但是講什么自然科學知識,王平真有點犯難了。他連小學也沒上過,只是零零星星上過私塾,而且時間也不長。  

  黃克誠看出了王平的為難之處,他禁不住笑了,對王平說道:“沒關系的,你先試著備課,有不懂的地方就來找我,也可以找彭邀師長嘛?!? 

  “是!”一句話令王平信心倍增,“政委,保證完成任務?!蓖跗叫睦锖芨吲d,黃政委是湖南三師出來的,知識面寬;彭邀師長是長沙楚怡工業學校畢業,極有學識。有他們保駕,王平心里踏實了很多。  

  王平果然不負眾望,他認真準備每一次課,遇到問題及時向黃克誠和彭邀請教,為了一個小時的課,他常?;ㄙM數倍的時間去準備,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看到像王平這樣的年輕人生龍活虎,敢于接受挑戰,政治軍事訓練認真刻苦,黃克誠從心里感到高興。  

  在這段難得的休整間隙里,黃克誠十分注重對年輕干部的培養。  

  師部有個參謀吳信泉,才二十歲,讀過兩年書,有點文化底子,人也很精干。黃克誠經過認真考察,有意加以培養,就派他下到特務連當指導員,讓他經受基層鍛煉。但吳信泉為此產生了畏難情緒,他認為特務連是一個有四個排的大連,擔負全師重任,自己才二十歲,能夠挑起這副重擔嗎?于是,他找到黃克誠訴苦,畢竟年輕,說著說著,流下淚來?!肮伯a黨員可是流血不流淚??!”黃克誠拍了拍吳信泉的肩膀,撫慰有加,“大膽去干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勝任?!眳切湃犃?,增添了勇氣,咬牙上任了。  

  結果,吳信泉工作認真踏實,不負政委重望,深受戰士愛戴。  

  后來吳信泉因病住院,黃克誠得知他快出院時,又派他去紅軍大學,進一步深造。  

  特務連的戰士們知道了,一個班派一個代表到醫院,搬起吳信泉的行李就回連隊,舍不得放他走。  

  黃克誠聽說此事,心里更高興,趕緊去說服了戰士們,讓吳信泉上紅軍大學去了。  

  這個吳信泉,后來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指揮員。黃克誠還利用休整時間,狠抓全師的訓練教育,加強部隊的紀律,督促干部戰士們學文化。  

  紅三師政治軍事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部隊準備出發了,立刻有人站出來講幾分鐘射擊要領,講一些支部工作問題,教唱“射擊歌”等軍隊歌曲;部隊行軍途中,成了學習的流動大課堂,每一個戰士背后背一個小牌子或干脆貼張紙,上面寫幾個字,后面的戰士看前邊戰士的背,認字學習,部隊還作出了一天認幾個字的具體規定;部隊宿營休息了,就布置起了“列寧室”,組織人出墻報,學文化。  

  南方的氣候是變化無常的,有時驕陽當空,有時大雨滂沱,有時霧氣朦朧,濕熱難當。  

  黃克誠率領紅三師的干部戰士們排除各種干擾,抓緊練兵,從不松懈。  

  因為他們知道,休整是暫時的,戰斗,更為激烈的戰斗在等待著他們。  

  籠罩在茫茫雨霧中的廣昌。  

  秋風瑟瑟,陰雨綿綿。  

  紅三軍團駐地充滿了火藥味。一場批判黃克誠的會議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  

  會議是由軍團政治部組織召開的,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作為中央和中革軍委的代表,也出席了這次批判會議。  

  這次集中批判黃克誠與寧都會議有相當大的關系。  

  10 月上旬,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小源召開全體會議,這就是黨史上舉足輕重的“寧都會議?!? 

  會議認為臨時中央7 月21 日給蘇區中央局的長信中要求“爭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指示應當堅決予以執行。  

  接著,會議對中央蘇區自攻打贛州以來的全部工作進行了總結。  

  后方中央局領導在總結中對毛澤東進行了批判與指責。他們認為攻贛州“依據當時的情況都是絕對需要的”,之所以沒有打下贛州,是由于毛澤東等執行中央命令不堅決,指揮猶豫;4 月紅軍攻打漳州,本來是在毛澤東正確指揮下取得了勝利,他們指責“進占漳州雖獲勝利,有很大政治影響,但來往延緩了北上任務的實現”;至于8 月下旬,紅軍在南豐、宜黃等地分兵, 作群眾工作,他們認為是“對革命勝利估計不足”,是“對敵人大舉進攻的恐慌動搖失卻勝利信心”等等。  

  進而,后方中央局領導認為毛澤東在前三次反“圍剿”中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是“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指責毛澤東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搖羽毛扇子的方法指揮作戰,并且“不尊重黨的領導機關”等等。  

  結果,會議不顧周恩來、王稼祥等前方軍事領導人的反對,決定將毛澤東“召回后方”,專做政府工作,“所遺總政治委員一職,由周恩來同志代理?!睆拇?,毛澤東失去了軍權。  

  寧都會議激起的余波很快落到了黃克誠頭上。  

  黃克誠一貫“右傾”,多次反對紅軍攻打中心城市,對抗中央路線,而且主張打“土圍子”,擴大蘇區,這些主張簡直是毛澤東的翻版,因而寧都會議結束后,紅三軍團專門開展對黃克誠的批判。  

  廣昌會議對黃克誠進行了集中批判。  

  本來,王稼祥在寧都會議上是支持毛澤東的主張的,但是,作為中央和中革軍委派來的代表,王稼祥還是在會上講了話,批判黃克誠。  

  黃克誠聽到寧都會議上,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遭到批判,并離開紅一方面軍的消息,心里說什么也想不通。  

  紅軍三次反“圍剿”,采取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等正確的戰略戰術,取得了完全勝利,這是全軍將土有目共睹的事實。毛澤東之所以在紅一方面軍全體將士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三次反“圍剿”的勝利是一個重要原因;至于反對攻打中心城市,又有什么錯誤?中央關于奪取中心城市的計劃在目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是很不現實的。湘南暴動開始時何等壯烈?但是,經過冒進湘南,遠離根據地,一味攻打縣城,八千湘南子弟所剩無幾!  

  湘南暴動失敗的教訓太深刻了,所以黃克誠才認識到攻打中心城市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二打長沙的失敗,贛州之圍徒勞無功,三千紅軍將士血染沙場,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毛委員反對攻打中心城市難道不對嗎?  

  黃克誠想不通,特別是毛澤東離開紅一方面軍更使他對中央蘇區的前途,憂心忡忡。脫離了毛澤東軍事戰略戰術的紅軍,下一步將如何去行動呢?  

  如今,又一次面對“右傾機會主義”的指責,黃克誠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僅拒絕檢討自己的“錯誤”,而且敢于直言不諱,批評上級推行的是“左”  

  傾盲動主義,表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在對自己的集中批判面前,黃克誠再次表現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剛直不阿的革命胸懷,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黃克誠的表現使他再次被降職。  

  上級認為黃克誠態度不好,一再頑固地堅持錯誤,已經不適宜帶兵,于是撤銷了黃克誠紅三師政治委員的職務,調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幾天之后他又被調任教導營政治委員。這樣,一個多星期之內,連撤兩職。黃克誠對此泰然處之,仍然勤懇扎實地在教導營工作,并沒有因為遭受批評與降職而鬧情緒。  

  秋去冬來,寒風陣陣。山上的楓樹,盡染紅色。  

  賀昌又從紅一方面軍總部回到了紅三軍團,擔任政治部主任。  

  這位年輕的上級領導一回來,便打聽那位愛與他爭吵的年長的下級——黃克誠。  

  于是,黃克誠又被賀昌從教導營要了回來,擔任政治部的組織部長。  

  不是“冤家”不碰頭。賀昌與黃克誠仍舊意見相悖,每天“爭論”不休,賀昌指責黃克誠右傾機會主義,黃克誠也毫不客氣,回敬他是盲動主義。  

  老朋友相聚,還是那副老樣子,爭論歸爭論,但他們彼此相處十分融洽,并沒有因為各自主張不統一而影響工作。  

  黑云壓境,殺氣騰騰。  

  蔣介石在南昌設立了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積極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大“圍剿”。  

  1932 年12 月,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圍剿”后,蔣介石調集數十萬大軍,親臨南昌,分兵左、中、右三路,采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中央蘇區采取包圍態勢,開始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大“圍剿”。  

  面對敵人的“圍剿”,中央蘇區進行了積極的備戰工作。  

  1932 年10 月13 日,就在毛澤東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回到中央政府主持工作的第二天,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了《關于戰爭緊急動員的第十二號通令》。  

  10 月29 日,周恩來、朱德、王稼祥聯合發布了《告全體紅色戰士書》, 指揮紅軍投入反“圍剿”的戰斗。  

  11 月24 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又發布緊急訓令,指出“敵人大舉進攻的戰火就在眼前”,要求各部隊抓緊政治工作,提高軍事素質,赤化新占區域,做好反“圍剿”的各項準備。  

  這時,毛澤東雖然已經離開紅軍,但是周恩來、朱德、王稼祥仍然采用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思想,一再強調戰斗中一定要“運用一、二、三次戰役的寶貴經驗,來準備和進行全戰線上的運動的戰斗,以反對國民黨的軍隊?!? 

  因而,1933 年初,在周恩來、朱德的正確指揮下,紅軍接連取得黃獅渡、滸灣兩次大捷,俘敵四千,繳槍四千,大快人心!  

  戰斗結束后,周恩來提議,主力紅軍北上貴溪,與贛東北的紅十軍密切聯系,在撫河至信江之間的廣大區域間于運動中伺機殲敵。  

  然而,這一主張遭后方中央局領導的反對,恰在此時,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移至中央蘇區瑞金,臨時中央也反對主力紅軍北上,擔心中央蘇區兵力空虛,無法抵御敵人的大舉進攻。于是周恩來的正確建議被否定,臨時中央要求主力紅軍西渡撫河,攻打敵人重兵防守的南豐、南城,進而威逼、奪取臨川、南昌。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