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此拐彎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1-05-24 21:51作者:王承英來源:晉城黨史網

——我的民辦教師歲月

題記:這是我當年作為民辦教師的親身經歷,以此回望黨和國家重大轉折時期的一些人和事,謹獻禮建黨100周年,也獻給當年全國的490多萬民辦教師——我曾經的同行們!

建黨100周年.jpg

1977年夏,我高中畢業,15歲。從那時起到1979年冬,我在湖南省澧縣雙龍公社曾家學校度過了兩年多民辦教師歲月。

十年動亂結束,撥亂反正開始,國家百廢待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美關系破冰、鄧小平視察南中國開講“春天的故事”、對越自衛反擊戰、對外開放拉開序幕等等,一系列改變黨和國家命運也改變每個中國人命運的重大事件相繼發生,在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歷盡苦難的共和國正告別寒冬,孕育和開創舉世矚目的輝煌未來。

在這歷史的拐彎處,蕓蕓眾生中的我也正以民辦教師身份步入社會,開始報效國家也成就自我的人生!

1.遠去的職位

如今,民辦教師這一頗具中國特色、深深烙下時代印記的職位已經成為歷史。

教育大辭典這樣解釋民辦教師:“中國中小學不列入國家教員編制的教學人員,為農村普及中小學教育補充師資不足的主要形式?!?/p>

民辦教師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中小學全部為公辦學校的時候。這個特殊群體的出現源于國家財政實力薄弱、支出極其緊張與國家基礎教育急需發展之間的矛盾。

民辦教師上崗由學校和當地基層組織提名,行政主管部門選擇推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包括文化考察批準、發給任用證書)。民辦教師報酬的大部分由生產大隊承擔,即男女民辦教師分別與常年出集體工的男女社員比照計工分,年終納入其所在家庭進行結算分配。農閑時上課,農忙時參加生產隊勞動,吃“背背糧”(自帶糧食,國家只為公辦教師供應糧食),國家財政為每個民辦教師每月發放5元補助。至1977年,全國民辦教師高達491萬人。

1992年8月,國家有關部委聯合提出了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著名“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2000年,全國完成了合格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工作,結束了長期以來公、民辦教師并存的狀況,也為中國基礎教育增加了強大動能。

因人生履歷的關系,我有著深厚的民辦教師情結。常德市民辦教師“轉正”稍早些,我盡了微薄之力。國家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政策剛一出臺,我就利用自己在黨政機關工作的便利,向主要領導進言:常德的基礎教育在全國全省都有較大影響,民辦教師功不可沒?,F在國家有了政策,民辦教師遲轉不如早轉。當時的市教育局局長是上海人,正準備調回上海,我說,你在辭去局長之前把民辦教師的問題解決了,成千上萬的人和他們的家庭都會記得你!當時的財政狀況在全國全省只能算中等,但民辦教師“轉正”的事卻走在了全國全省之前。

民辦教師是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產物”,他們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鄉村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個群體也曾經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方面人才的蓄水池。不少民辦教師在土坯房里的講堂上傾情培育學子的同時,也心懷夢想,不斷提升自我,走出鄉野農莊,努力發展成為各行業的拔尖人才、領軍人物,甚至在后來我國的兩院院士、黨和國家領導人中也有曾經的民辦教師身影!

歷史的變遷,國家的強大,民辦教師這一稱謂和職位已經遠去,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們!

2.我的第一份收入

我1977年8月走上民辦教師崗位,按照上崗時間,這一年的生產隊年終結算分配中,我有5個月比照男正勞力獲取工分。于是,我家里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告別了連續11年“超支戶”的歷史,并且進錢11元?!俺簟边@個詞在字典里找不到,但我們可以這樣闡釋:在吃“大鍋飯”的年代,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以工分為結算標準,每年底對每家每戶進行年度結算分配,勞動力多而強的農戶一般有錢進,而人口多、勞動力少且弱的農戶不僅沒錢進,反而還要倒貼,這便是“超支戶”。我家7個半人,我父母親2人,我兄弟姊妹5人,我祖母由我家和我叔叔家共同供養,在兩個家庭各算半人。7個半人的家庭,只有我父母親兩個勞動力,顯然會成為“超支戶”?!俺簟钡拿弊哟髁?1年后終于甩掉,就是因為我當上民辦教師,有了工分。

當然,在眾多的“超支戶”中,我家還算是幸運的,每年超支的部分東挪西借總算還清了,但有的家庭由于超得更多,償還能力更弱,被拆掉屋頂木頭、卸掉家里大門、搬走灶屋方桌(吃飯用的餐桌)償還超支糧的不在少數。

國家財政為每個民辦教師每月發放5元補助,這在當年可算一筆可觀的現金流!由于家里在生產隊年終結算分配時進了錢,我這每個月5元的補助便可自由開支了。那一陣子,心里真是樂開了花!

這時候,學校一位姓胡的老師剛談女朋友,正準備去對方家里“認親”,計劃著置一件上檔次的新衣服。他邀著我,周日(那時每周只休周日一天)直奔離家最近的城市——津市,各自購買了一條灰色的確良褲布料,又利用下一個周日,到鄰近的湖北省公安縣鄭公渡一家最時髦的縫紉店(時髦的標志是那里有三線針絞邊),于是,我們很快穿上了有三線針縫制的的確良褲。走在鄉村小道上,引來不少艷羨的目光,不是因為我們人有多帥,而是因為那條特別顯眼的有三線針絞邊的的確良褲。一時間,還有不少人找我們打聽買的確良布料的地方和用三線針縫制衣服的師傅,他們也想趕趕時髦!

5元錢剩余的部分,我在公社供銷社柜臺買了本劉心武的小說《班主任》。

3.等待“上岸”

或許,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大隊,那幾十戶農民正在為分田到戶、大包干而進行著“地下活動”,冒著挨批斗蹲監獄的危險按下那具有歷史意義的手印,但在我的家——湘鄂邊界的這個丘陵村落,各生產隊還是循規蹈矩出著集體工。

鄉村學校開學了,民辦教師必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但春插、“雙搶”、水利秋冬修等農忙時節的假期,必須跟普通社員一樣扎扎實實參加生產隊的勞作,那時候叫“出工”。道理很簡單,你報酬的大部分是按農村同性別勞動力比照工分而獲取的,節假日里,學生放了假,你當然不能歇著,得回生產隊參加勞動。當時我年齡小,跟我同齡的大都還在家玩耍,而我因為拿著男正勞力的工分,干的是成年人的事,理所當然要與社員們一道勞動。

1978年“雙搶”時節,擔任生產隊指導員的舅舅看我年紀小、身單力薄,便安排我打“雜工”,即耙田。這個工種雖然是男正勞力干的,但比其它工種輕松些,因此關注度高,很搶手!我干耙田的活剛進入角色,就有人提意見了,說當官(社員們認為生產隊干部就是官)的舅舅不應該給外甥特殊照顧。從此以后,舅舅再也不安排我打雜工了。又到了“雙搶”時節,我加入到踩打稻機、挑水谷子(剛被人工脫落后裝在籮筐里還滴著水的谷子,很沉)的行列。生產隊曬谷場在山頂上,我挑著150斤左右的水谷子,踏著荊棘叢生的山坡艱難地登上去,人都快虛脫了,連續幾天拉血。

至今還記得,在爭分奪秒的“雙搶”戰斗中,我最大的渴求便是在勞作的田埂邊,找一塊蔭涼地歇上幾分鐘,喝上幾碗大葉涼茶!

民辦教師參加生產隊勞動,有一個令人十分尷尬,并且考驗自尊心的環節,那就是“雙搶”開始前的勞動分組。那時候大鍋飯還未打破,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本來一季“雙搶”一周時間可以拿下來,但那時卻硬是要一個月左右?!半p搶”開始前,由幾個強壯勞動力分別擔任組長,自行邀約,確定組員來來去去,最后剩下未被邀約到的總是民辦教師。這時候,自尊心很強的我只感到臉上火辣辣的,真想找個地方躲起來。好在生產隊負責人出面做工作,他跟組長們說老師是人民園丁,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接班人的任務,沒有天天干農活,缺乏鍛煉,體力弱一些,大家應該照顧。我們自己不得已也會陪著笑臉,于是便有組長把我們邀約進來,這有點像招生中的“補錄”。

民辦教師從下田地干活到返校上課,除了根據農事的進度,還要等公社教革會發出通知。我們把通知返校上課叫“上岸”,這個“上岸”是我們還沒下到田地干活就已經盼望著的!

4.討學費讓我淚流滿面

曾家學校開辦了初中和小學。從校長到每一個教師,個個高度敬業,教學水平出色,每次公社教革會組織教學競賽總是名列前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召開,但好像種子一樣,從播撒到發芽、出苗、拔節、收獲總得要一段時間。陽光雨露來到湖南北部地區這個偏遠的大隊之前,國家經濟仍然短缺,還遠未實現義務教育,每個學生都要上交學費,標準為:初中生每人3元,小學高年級每人2.5元,小學低年級每人2元。學校規定,各年級的學費由班主任為主收繳后統一上交。我是小學高年級班主任,要負責將30多名學生的學費收齊。收學費這事兒比備課上課還難的多!每個學期總有幾個學生學費收不齊。那時候沒有減免政策,收不起學費可難為了班主任,要么自己墊上,要么以“家訪”的名義繼續死皮賴臉上門討要。班上一胡姓女生,我去他家4次了,仍然討不到學費,校長催促后,我又硬著頭皮去第5次。那是一個冬天的早上,我剛進她家門,她母親沒等我把話說完,就知道了來意,便說,王老師,請您到我家灶屋里來一下。我好生感激,以為是請我吃早飯,連忙感謝說我吃過了。她說,不是吃早飯,是請您看看我灶屋的鍋。我走過去,只見泥土筑就的灶臺上,放著一口盛滿清水的鍋,再仔細一看,鍋底是一層燒糊的稻米殘渣。這位母親說,我們家已經吃了一個多月的“光鍋子”(即做菜沒有油),鐵鍋煮起飯來特別粘,天天都是黑乎乎的,要用冷水浸泡很久才洗得凈。王老師,我們家確實沒錢交學費,要不,俺丫頭就不去上學了!此刻,最難為情的不是這對母女,而是我!此情此景,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我扭過臉去,忍不住淚流滿面!

多少年后,女兒問我,當時農村怎么那么窮?我不便跟她說好多深奧的理論,只告訴她,當時的政策規定有偏差,即使社員們渾身是勁,也只能出集體工,不能單干,否則就是資本主義!好比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你把他四肢捆綁著格斗,無法自由伸展,他不輸才怪!

5.那一次牙祭

從省、地區、縣到公社,各級管理教育教學的組織叫教育革命委員會,簡稱“教革會”。當時,雙龍公社教革會主任叫王萬桂,40多歲,中師畢業,1米7的個頭,體重不超過80斤,瘦得離奇,老師們都叫他“筋骨人”,但就是這個“筋骨人”,既懂教學,又高度敬業,老師們既尊重他又懼怕他。

1978年早春的一個晚上,校長接到電話通知,第二天上午,公社教革會主任王萬桂要到曾家學校檢查工作。學校的氣氛一下緊張起來,校長馬上召集開會,主題是如何迎接好王主任檢查,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準備好備課本,打掃教室和操場衛生。為了讓上級領導留下好印象,校長還要求每個老師做好王主任到教室聽課的準備。于是,好幾個老師當晚就跑到教室里試講第二天要上的課。

校長還敲定了一件與接受教育教學檢查同等重要的事,那就是把接待王主任的伙食辦好。學校有學農基地、菜園,各種蔬菜、油、米還算豐盛,校長和管伙食的同志商量,決定備一個分量充足的葷菜,趕場買肉。第二天早上7點,三斤新鮮豬肉就從全公社最大的集鎮——順林橋買回來了,單價7角4分,共2.22元。學校廚房主廚的智伯(雇請的一位60多歲長者)正謀劃著做紅燒肉、炒肉絲還是做粉蒸肉的時候,校長又從“搖把子”電話里接聽到了公社教革會的通知,由于縣教革會通知開緊急會議,王主任到曾家學校檢查工作的計劃取消,老師們十分高興,頓時輕松了許多??墒切iL犯愁了,花兩塊多錢買來的豬肉怎么辦?那時沒有冰箱,放久了會壞掉,退貨吧公社食品站不會接受。大家共同決定:王主任不來了,但肉還是要吃,全校11位教師集體打牙祭!

中午時分,學校著實有了吃團圓飯的氛圍,不用吩咐,大家不約而同地拼起幾張書桌,搬來11把椅子,圍成一圈,無拘無束大干起來。用大缽燉起的3斤豬肉和一鍋香噴噴的“農墾58”香米煮成的飯,很快被解決掉了。老師們一手揉著有點撐的肚子,一手擦著油光的嘴唇,舒爽極了!因為平時總是吃小菜,有一位老師打趣道:今天我深深感受到,肉比小菜好吃多了!

是的,幾十年過去了,我再也沒吃過那么香、那么回味無窮的肉!

6.渴望讀書改變命運

那年月,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似乎來得更早一些,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都抓得緊張有序起來。即使是偏遠的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求學的重視已經可見一斑。

如今,學生中榜后的慶賀方式常常是請客擺酒,而那個時候是以放電影的方式。1979年夏末,一個謝姓學生從曾家學校初中畢業考上了常德農校,這還了得,一上學便吃國家糧,兩年畢業后便由國家包分配當干部,全家及親戚朋友高興得合不攏嘴,馬上請來公社電影隊放電影,當然,這既是請客又是做宣傳,告訴大家謝家出人了!一場電影會讓全大隊男女老幼上千人自發趕過來,因為這是鄉村最高雅也是唯一的文娛活動!這種以放電影慶賀子女中榜的方式延續了很多年。家長們以為,孩子中榜是造福家族、造福鄉鄰、出人頭地的開始,這個客值得請!

1979年中秋節前的一天,曾家大隊打米廠正排著隊,大家準備著新米過節。告別了古老的單家獨戶的石臼打米,社員們都挑著稻谷到大隊隊部,一臺機械化的打米機特別忙。在長長的隊伍里,有個中年婦女無意中插了隊,被排在她前面的一個男社員發現了,男社員大聲吼著她,而且聲音越來越大。中年婦女忙著解釋并迅速回到先前的位置,仍然無濟于事。這時,一位抽著葉子煙的長者走過來勸解了許久,對方才勉強平靜下來。中年婦女感覺受到了莫大委屈,邊流淚邊說:再過兩年就好了,再過兩年看誰還敢欺負我!她告訴幫她勸解的那位長者,說大兒子正在毛主席上過學的學校讀書(中年婦女說不出學校的名稱,只是聽說這學校與毛主席有關,但不知道兒子正上著的是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即現在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再過兩年就畢業由國家包分配了。在她美好的愿景里,家里出了讀書人,兒子吃上國家糧,便不會被人欺負,也不會有今天的遭遇。

7.兩件趣事

1978年春的一天下午,曾家學校三年級學生的體育課正在進行。體育老師整理隊列,聲音洪亮,高喊向右看齊,30名學生中有29名都齊刷刷的向著右方看齊,可唯獨一名學生卻朝著左邊目不轉睛,老師提醒了幾次都沒反應過來。原來,映入這個學生眼簾的是一條公狗和母狗正在交配,茍合著不肯松開,拉著扯著叫著,春天里狗發情了!體育老師跑過去扭著那學生的下巴往右轉,可想不到的是學生一下子口吐鮮血,還掉了一顆牙。正巧,學生的父親挑著一擔豬糞從這經過,一看這情景,火冒三丈,大喊道老師打人啦,我兒子的牙齒被打掉了!周邊的農民迅速聚攏來,紛紛譴責老師體罰學生,打掉門牙。這事驚動了大隊干部和校長,調查后得知,體育老師并沒有體罰,而且扭下巴也并未十分用力,只是老師運氣不佳,正遇上8歲的學生長身體換牙齒。學生自己也說,他牙齒前幾天就松了,只是老師一扭下巴便順勢掉了下來。學校根據調查結果反復做出說明,好不容易得到了家長諒解。當年我年輕氣盛,時不時也訓學生,但這件事讓我自律了很多!

當然,這也是我親歷的最早的“維權”。

1979年秋的一天,曾家學校四年級學生進行語文期中考試。因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歌頌周總理的文章,試題便有一道“日理萬機”的詞語解釋。一個男生這樣解釋道:一天要招呼1萬臺機器,形容很忙!判卷老師哭笑不得,不給分吧,他這解釋還是沾上了邊;給分吧,與標準答案還是有出入。我們商量,給一半分吧,這也是倡導學生不死記硬背,靈活理解!

或許,從這里已經嗅出教育教學改革的氣息!

離開民辦教師崗位已經40多年,昔日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每次回到老家,我拜訪、走動最多的是當年的民辦教師同事。

然而,傾注過我激情、心血,讓我時刻念想的這段民辦教師經歷卻沒能計入我的工齡,有關部門的同志告訴我,從民辦教師崗位上“轉正”才計算工齡,而我當年沒“轉正”就離開了。我對自己說,就在心海里珍藏這段過往吧,回味、懷念是最幸福的!

我感激那段充滿激情和幻想的歲月,因為它讓我從鄉村學校這個感知世界的窗口見證了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性轉折,切身感受了曙光到來前的鄉里鄉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追求與執著,從而激發我不畏困苦、發奮圖強、報效國家成就自我的斗志!

(責任編輯: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