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的端午節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1-06-13 21:29作者:鄭振虎來源:晉城黨史網

又是一個端午節,兒女們送來粽子、江米、大棗、白糖、糖糕、特侖蘇……好多好多的吃食。盡管現在的生活過好了,心情也非常愉悅,但總覺得這樣的節日,缺少了我小時候過端午節那種氣氛和味道。


001.jpg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小時候,在我的農村老家,過端午節差不多和過春節那樣重視,規矩(習俗)也很多:要包粽子、插艾、系脖索(五彩繩)、戴香布袋(香囊)、掛臭蛋(衛生球)等等。


端午節是一個以母親為中心的大節日。母親在節日前幾天就開始忙碌了。碾子上加工軟米、買粽葉,買香布袋原料、尋找五色絲線、五色布塊兒……并且抽空就用各種花色的布縫制而成,內裝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蒼術和雄黃等香料的菱形、心形、瓶子形、葫蘆形的香布袋;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脖索,但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節日前一天晚上媽媽把準備好的軟米、粽葉、馬蓮(干馬蘭花葉,當繩子用)浸泡好。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忙碌起來。首先,在門上插好艾,給我和姐姐系脖索。兩只手腕上,脖頸子上各系一條。腳腕上是男左女右。更小的孩子還要在腰間系一條。有人把脖索叫長命縷、續命縷。明朝人余有丁在《帝京五日歌》中說“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端午節系五彩繩,不僅可以驅邪除魔,還可以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媽媽又給我們戴香布袋,戴艾、戴衛生球(五色絲線小網里裝五個衛生球)。那時候,并沒有太多的裝飾品,所以也很盼著端午節的到來,系上這小小的彩線,好像戴上了漂亮的手鐲,那些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香布袋、衛生球戴在胸前,既好看又有香氣,還能辟邪。上學的時候,我總向同學們炫耀,也會跟同學們比比看,看誰的顏色更多,誰的更漂亮,小小的虛榮心也能得到滿足。


接下來是包粽子。媽媽搬個小凳子坐在地上,把浸泡好的軟米、粽葉、大棗,放在順手處。只見媽媽把選擇好的2-3個粽葉卷成一個圓錐漏斗形,在尖尖處放一個棗,抓起軟米撒在棗上,米快裝滿時再放一個棗,然后,用漏斗以上的粽葉進行包裹,并根據需要邊包邊續葉子,直到包裹成嚴嚴實實的菱角形,一只手捏著,另一只手拿一條馬蓮——一頭用嘴咬著,一頭用手把馬蓮繞粽子一周系住,放回準備好的大鍋里。翠綠的粽葉在媽媽手中自如地翻卷著,一繞一扎只幾下,一個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而成了。這時候,姐姐會坐在一旁照著媽媽的樣子學包,或者替媽媽“調煤圪戳火”、整理廚房衛生。媽媽那種麻利、熟練的技巧,一、兩分鐘就可以包好一個。我在旁邊看得出神,也幫不了什么忙,只能遞個粽葉、馬蓮什么的。有時候還趁媽媽不注意,悄悄地“偷吃”一個大棗。一旦被媽媽發現,她會輕輕地打我伸過去抓棗的小手,并嗔怪地說“小饞貓”!我只好看著媽媽的眼睛,拌個鬼臉,一笑了之。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讓孩子們系五色線、戴香布袋、衛生球、涂雄黃。雄黃要涂在頭頂的旋子里、耳朵孔里和肚臍眼兒里。據說,這樣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祛病強身。又因當時正處仲夏,天氣炎熱。一般中午要吃糖糕,吃涼粉。涼粉是用綠豆做的,清涼消火。同時,媽媽還讓我把粽子、糖糕、涼粉等一些吃食物,送給叔叔、嬸嬸和鄰居的一些老人們,作為向長輩們的節日慰問和祝福。


戴在身上的脖索,不是一直戴著,但也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隨便去掉的。要等到烏鶯(知了、蟬)叫的時候,把它剪下來,掛在樹上,讓烏鶯銜走,這樣祛病辟邪可以更長遠。所有這些,都是過節的一種氛圍和習俗,不一定真的會帶來什么好運,但作為一種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美好的祝愿、節日的樂趣也是非常不錯,讓人留戀的。


端午節,年年都會來,但我卻再也回不到童年去了!而如今的端午,五彩線不系,漂亮美麗的葫蘆香布袋也不戴了……在今天,端午的節日氣氛越來越差,味道越來越淡了。已經沒有了童年時的那份激動,只有一份對往昔的美好回憶——?。


(責任編輯:韓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