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公雖逝 精神永存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3-16 10:07作者:徐軍利來源:晉城黨史網

2023年3月7日晚20時37分,天地昏黃,萬物朦朧,福州省立醫院ICU病房內,從太行山走出去的長江支隊老隊員——97歲的呂居永,安詳地走完了他波瀾壯闊、輝煌壯麗的一生。


呂01.jpg


一顆紅心


1926年8月,呂居永出生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嶺鎮后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3年10月,剛滿17歲的他就參加了八路軍,在晉城縣獨立營1連2排5班當戰士??谷諔馉幤陂g,他在太行山區隨軍征戰。1945年6月,在386旅20團3營1連當通訊員,參加了上黨戰役。因在攻打長治市老爺山的戰斗中光榮負傷。1946年2月,他依依不舍地離開部隊,回鄉后任后河村民兵隊隊長。同年9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3月,任澤州縣南嶺鎮李溝村武委會主任,同年7月,調任晉城縣第七區武委會干事,相繼在周邊村莊組建民兵武裝,多次帶領民兵對日偽展開了反維持、反奸、反霸的“拉鋸式”斗爭,積極支前參戰。

1949年3月9日,為響應黨中央、毛主席“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太行、太岳兩大行政區抽調了4400余名干部隨軍南下去開辟新區。呂居永帶頭報名,獲得批準。

此次抽調的南下干部到河北省武安縣集訓后,組成了長江支隊。其中,晉城縣180名,被編為“長江支隊第六大隊第一中隊”。爾后,長江支隊隨軍南下,邊打邊走。白天行軍時,敵機時不時掃射轟炸;晚上駐村后,當地的土匪特務襲擾不斷,不少同志受傷甚至犧牲。由于沿途自然環境惡劣,再加上水土不服,行軍途中,生活用品、文件,全靠自己肩挑,有條件坐段火車,沒條件徒步前行,少數同志思想動搖。呂居永就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勵大家要同仇敵愾,團結奮斗,絕不當逃兵。呂居永隨“長江支隊”先后翻越了太行山、武夷山,橫跨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閩江,途經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8省的63個縣(市),行程6400余公里,從春至秋,歷時140天方抵達福建。六大隊一中隊接管了福建省福安縣,呂居永從此扎根八閩大地,歷任福安縣第六區武委會主任、第十區區委書記,福安縣委組織部長、常委、副書記,勝利完成了接管政權、建黨建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重要任務。

晚年追憶起槍林彈雨的革命歷程,呂老笑稱是“一顆紅心”“兩次入伍”“三打敵匪”?!耙活w紅心”:對黨對人民赤膽忠心?!皟纱稳胛椤保合葏⒓恿税寺奋?,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既穿過八路軍129師386旅的藍軍裝,又穿過三野部隊的黃軍裝?!叭驍撤恕保嚎箲鸫蚬碜?、上黨戰役打蔣頑、閩東剿土匪。


實干書記


福建全境解放后,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呂居永先后任福安地區團委書記、壽寧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壽寧縣委第一書記、古田縣委書記、連江縣委書記,寧德地委副書記、副專員、第一書記,福建省人大常委、農經委主任等職。期間,7次當選為福建省黨代表,2次當選為福建省人大代表。

呂居永把閩東視為第二故鄉,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力量都獻給了這塊紅色的土地。在溝壑縱橫的山區農業縣壽寧縣任職期間,他徒步走遍了全縣100多個行政村,對“天無一日晴,地無一里平”的現狀有了真切的了解。通過實地考察,他提出了“要在全縣打一場大修公路的人民戰爭”,一方面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土法上馬,自力更生,苦干了近五年,在上世紀50年代實現了壽寧山區鄉鄉通公路;另一方面積極引進科學技術,采取“高稈改矮稈,串灌改輪灌”及適當密植等有效措施,提高了全縣的稻谷產量。他因地制宜,帶領干部群眾種茶葉、辦水電,與農民一道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竹管垅鄉,修建了高產茶園,至“文革”前,壽寧縣一年已生產和出口茶葉2萬擔,全縣70%的行政村都辦起了小水電站,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在連江縣任職期間,他根據地理特點和臨海優勢,組織實施了福建省最大的圍墾工程——43000畝的大官坂海堤圍墾工程。他提出“四個一切”:一切想著大官坂、一切為著大官坂、一切支持大官坂、一切服從大官坂,確保了大官坂海堤圍墾工程順利完成,創造了海堤圍墾的奇跡,被當地群眾譽為“實心”書記。

在寧德地委任職期間,他以“做人要正,做事要實,做官要清”為從政坐標,團結帶領黨委一班人,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先后建成周寧芹山水電站、飛鸞嶺隧道、三都澳港口,把寧德的資源優勢轉化為交通優勢和產業優勢。

1983年,呂居永將閩東革命根據地的狀況向來閩參會的中顧委委員曾志作了詳細匯報,并通過曾志向胡耀邦總書記報告后,經中央辦公廳秘書長習仲勛協調,中央有關部門及福建省委批準,將原閩東游擊地區改為閩東蘇區。同年,在福建省人代會上,呂居永作為寧德地區代表團團長,向省政府提出要重視閩東的建設。會后,時任福建省省長的胡平同志,帶隊到寧德地區考察后,號召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了解閩東、大力宣傳閩東、鼎力支持閩東,促進了閩東的快速發展。

呂居永常說:“共產黨的干部不是官,干部,干部,干革命要先走一步?!彼c福安地委一班人深入基層,培樹了柘榮農民鄭邦德、福安社口坦洋村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提煉出了“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閩東老區精神,為后任地委書記傳承和發揚,進一步完善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鼓舞著閩東人民在創業創新的道路上不斷進取。


援外風采


1972年7月,呂居永被國家選任為水稻專家組組長,到南美洲的圭亞那援外。

呂居永帶領中國專家組成員,不僅到圭亞那各地給農民上課,還脫掉鞋襪下水田,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在雙方密切協作的三年里,當地農民學會了種植水稻,畝產從100斤提高到300多斤。

圭亞那總統的華裔夫人,高度贊揚中國專家沒有架子,卻有技術,實心實意地為圭亞那人民謀幸福,她向中國政府懇求,讓中國專家們多留一年。呂居永和中國專家組成員不負眾望,在圭亞那四年間,為祖國和人民爭得了榮譽,受到了國務院表彰獎勵。他幽默地說:“出國4年,干的是田間活;洋扶貧和土扶貧同樣艱苦,不一樣的就是語言不通,但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span>


老驥伏櫪


1994年4月,已離休的呂居永,又奉命籌建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并出任了副會長兼秘書長,后任常務副會長。

為了盡快摸清福建省老區貧困面,呂居永和老區建設促進會的同志們深入福安縣、政和縣革命老區,走村串戶136家,詳細了解致貧原因后,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呈報了加強老區扶貧扶建工作的報告,并提出6條建議,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作了批示,所提建議陸續被采納。

1999年夏,他手持拐杖,帶領隊員,翻山越嶺、打著手電到不通公路的福安市穆云畬族竹舟山村7個自然村、62戶人家,挨家挨戶查問民情。之后,向黨委、政府提出政策傾斜等建議,使該村60%的農戶遷至穆陽鎮邊“造福工程”新村居住,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高。

2005年,呂居永和有關同志前往閩東5縣(市、區)察看了22個紅色旅游景點,提交了專題調研報告,省領導閱后特批150萬元,在原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福安市柏柱洋斗面村建起紅色旅游景點。

呂居永與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的同志跑遍了全省63個老區縣(市、區)的147個老區鄉鎮、300多個老區村,先后撰寫了調研報告50多篇,被采納的近40篇。他們先后為老區建設牽線搭橋,多方籌集資金1.5億多元,為老區修建中小學校200多所。其中,由呂居永同志兼任理事的福建大豐文化基金會,累計為全省30多個老區縣捐建127所中小學教學樓及設施,總金額達2000多萬元。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提高了34000多個革命“五老”生活定補標準,解決了8000多個老區村的“五通”問題,幫助貧困生上大學700名,上高中和中專6900名,上小學200名。

福建省革命老區大都分布在山區、地質災害地區,每次救災,呂居永總要捐款相助。福安市松羅鄉洋溪村老紅軍沈來寶的孫女沈少芳,2002年考取大學后生活困難,他連續兩年資助了4000元;閩東老革命陳邦興的二兒子遭遇車禍,頭部動了大手術,媳婦下崗,生活極其困難,他資助了醫療費1萬元;周寧縣瑪坑鄉是老區重點鄉,2010年修建文化中心,呂居永和夫人黃荔容共捐款2萬元;壽寧縣有個低保戶,兩個兒子讀書,生活困難,呂老贊助了3000元;古田縣雙胞胎兄弟余望星、余望城一起考上大學,但因父病,生活困難,他贊助了4000元。他還捐款資助山西老家修路,為福安錦卓頭孤兒院和古田村幼兒園送去善款。前前后后,個人累計為福建老區修路、通水、修建革命紀念碑、救災、恤孤、助學等捐款13萬余元,被稱為“好書記”“我們身邊的好人”。

2001年,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老促會“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呂居永也先后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優秀老區工作者”和福建省“社團先進工作者”“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并榮獲國家“思源功勛”獎章。

年過九旬,呂居永仍然無私地奉獻著光和熱。他不僅在家里成立黨支部,諄諄告誡兒孫:“聽黨話跟黨走!”為了賡續紅色血脈,他積極倡議并多方呼吁,成立了福建省長江支隊歷史研究會并推舉他任會長,編演了情景劇《谷文昌》在各地巡演,建起了寧德市長江支隊紀念園……2013年春,他特意到山西省長治市,重登昔日上黨戰役的激戰地老爺山,并參加了長治市長江支隊精神研討會,追憶奮斗歷程,傳承紅色基因。

呂公居永雖逝,但太行精神不朽,長江支隊精神永存!

(責任編輯: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