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4-19 17:21作者:王國亮來源:晉城黨史網 地名管理尊重當地歷史和現狀,突出歷史文化特色,體現時代特征,保持相對穩定,堅持人文性、前瞻性、整體性、大眾性和專有性的原則。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是時代的特色,主要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地名,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感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根據《地名管理條例》,以后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將不再出現。但以人名命名的地名的故事將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將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我國以烈士命名的縣級行政區共有142個,分布在各個省份,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河北省為12個,其次是河南省有11個。以烈士命名的鄉鎮全國共有2733個,其中云南省最多為261個,其次是四川省有231個。以烈士命名的村莊全國共有約5萬個,其中湖南省最多超過4000個,湖北省第二超過3000個。 晉城市市以烈士命名的村有8個 一、鴻春村,城區北石店鎮,1947年命名。呂鴻春,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鴻春村人,曾任晉城縣五區史家川村農會主席。1946 年農歷正月二十九日晚,呂鴻春在區公所開會返回途中,被漢奸推進本村西北山坡上的煤窯井內而犧牲。事件發生后,縣區村三級在村中打糧場召開了追悼大會。1947 年,晉城縣第五區人民政府決定追認呂鴻春為革命烈士,將史家川村更名為鴻春村。 二、乾棠村,澤州縣南嶺鎮,1944年命名。李福棠、李乾海系澤州縣南嶺鎮龍窩村人。七七盧溝橋事件發生后,李福棠、李乾海積極參加民兵組織,投身革命,保衛家鄉。李福棠1942年參加民兵組織,194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民兵指導員,兼民兵隊長。李乾海1943年參加了民兵組織,同年5月份加入中國共產黨,接任了民兵隊長之職。他們二人把全村40多名青年組織起來,參加了抗日晉沁縣一區區分委組織的民兵輪戰隊,與駐周村等地的日軍進行了十余次戰斗,機智靈活的次次都打敗了日軍,被群眾稱贊為了不起的好青年。1944年12月16日寇掃蕩時,民兵英雄李福棠、李乾海英勇殺敵壯烈犧牲,抗日政府為紀念他們,取兩人名中各一字,命名為乾棠村,并建了烈士陵園。 三、鳳和社區,高平市東城街道,1945年12月命名。祁鳳山,1905年生,1937年加入犧盟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圍城抗日編村村長。1939年十二月事變后,高平形勢惡化,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祁鳳山同志奉命轉移到平順縣境內。后調任八路軍某部游擊隊指導員。1942年冬天,在掩護藥品安全轉移途中,因叛徒告密被日軍抓捕,英勇就義。吳子和,1908年生,1938年參加犧盟會,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事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十二月事變后,奉命轉移到壺關縣境內,開展敵后抗日工作,擔任第六區民政助理員。1943年冬,身患重病的吳子和,在壺關縣西柏林村開展工作時,被日軍包圍,在組織突圍中壯烈犧牲??谷諔馉巹倮?,1945年12月29日,在城北村召開祁風山、吳子和烈士追悼大會,取祁鳳山之“鳳”與吳子和之“和”,將“城北村”改名“鳳和村”,以志紀念。 四、國華村,沁水縣龍港鎮,1945年命名。劉國華,1919年生,河南滑縣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八路軍太岳三分區任偵察員,后任城工部副科長。1942年10月,為日偽便衣隊所誘捕,遭嚴刑毒打,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時年23歲。1945年,中共士敏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將其犧牲地富店村命名為國華村。 五、興德村,沁水縣鄭村鎮,命名時間不詳。黃興復,河北人,原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戰士。王政德,沁水縣嘉峰鎮五里廟村馬山莊人,1914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1942年11月,士敏縣二區沁河中隊,由隊長黃興復和指導員王正德領導活動于鄭村一帶。一天夜里,沁河中隊宿營豆山村,叛徒田長江等秘密勾結駐晉城國民黨47軍特務隊將沁河中隊包圍。黃興復、王正德二人在突圍時犧牲。為緬懷革命烈士,中共士敏縣委和士敏縣政府決定將豆山改名為興德村。 六、海江村,沁水縣柿莊鎮,1943年命名。田海江,1909年生,圪連山老管腰人,1942年在南河底村任抗日村長,多次配合游擊隊和區政府襲擊駐老馬嶺的日偽據點。為此敵人大為惱火,多次包圍其住地,企圖抓獲田海江未果。1943年9月漢奸李錫海秘密勾結日偽,將圪連山包圍,田海江被抓遇害。事后士敏抗日第三區政府在當地為其召開追悼大會,并經縣政府批準,將烈士犧牲地圪連山改名海江村。 七、小平村,陵川縣禮義鎮,1947年命名。石小平,1920年出生于陵川縣禮義鎮。1938年初,石小平參加犧盟會,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任陵川縣平城區分委書記。他積極發展地方武裝,領導群眾減息減租,實行空室清野,深受當地群眾稱贊。十二月事變后,石小平隨軍北上平順,任區委書記。1943年3月,太南地委決定派工作隊開展敵后斗爭,當時情況十分險惡,整個陵川淪為敵占區,石小平主動提出參加工作隊,赴陵川開展敵后斗爭。不久,陵川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石小平任二區政委,后任陵高縣某區政委。陵川解放后,任陵川八區政委,后調任陵川縣委宣傳部部長。1947年3月,石小平在晉城縣東張渠村病逝。3月15日,陵川縣委、縣政府在禮義鎮蔡家坪村召開追悼大會,同時決定把蔡家坪村改名為小平村。 八、義漢村,陵川縣平城鎮,1945年命名。任義漢,生于1917年,陵川縣平城鎮秦寨村人,生前任中國共產黨陵川縣第一區區長。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縣青救會委員,領導全縣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3年,奉命開辟陵川敵后工作,參與組建壺陵游擊隊,開展對敵武裝斗爭。后任一區區長。1945年2月13日,在秦寨村留宿,被漢奸發現告密,敵出動百余人將他包圍,雙方展開槍戰。他打死敵人3名,最后用手槍自殺。1945年,為紀念抗日革命烈士任義漢,秦寨村更名為義漢村。2020年9月2日,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在晉城市的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個以烈士命名的縣,1941年12月至1947年7月,這個不到6年的縣,卻蘊藏著可歌可泣的故事,這個縣就是士敏縣。1941年12月中旬,經中共北方局批準,將抗日沁東縣新設的端氏縣改名為士敏縣。1947年7月15日,士敏、沁水兩縣合并,稱沁水縣,全縣分7個區,131個行政村,共117439口人。 武士敏(1892年—1941年9月29日),字勉之,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人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1941年9月29日,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的武士敏在山西省沁水縣東峪馬頭山同日軍激戰時,壯烈殉國,終年49歲。武士敏犧牲后,延安《新華日報》發表了專題社論和悼念文章。左權將軍含淚手書挽聯一副:盡忠于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后抗戰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追認武士敏為革命烈士,并決定把沁水東部新設的端氏縣改為士敏縣。1941年10月,八路軍粉碎了日軍所謂“沁河作戰”后,進駐沁水縣東西山谷一帶,接管了原國民黨98軍建立的沁水縣政權,成立沁東(曾一度稱端氏縣)抗日政府。12月,為紀念愛國將領武士敏,故稱士敏縣政府,縣長先后為趙晉美、宋醒民,設有公安、民政、財糧、教育、交通工商等科局,屬岳南專署領導。1943年3月,改屬太岳第二專署領導。武將軍犧牲的消息傳開后,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并將武將軍犧牲的地方——東、西峪,端氏一帶建立的抗日沁東縣政府,改為士敏縣,以表紀念?!缎氯A日報》華北版于民國28年,30年分別寫了新聞報道和社論等悼念文章,日本報紙《讀賣新聞》也刊登過武士敏將軍陣亡的消息。1942年,左權將軍為他題了挽聯“盡忠于民族國家,努力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后抗戰英勇殺身成仁,感懷將軍數年知己情深”。 (責任編輯:崔利民)
文章分類:
憑欄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