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章競先生的筆名、齋名和字、號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5-07 16:23作者:援朝來源:晉城黨史網 嘯秋、洪荒和阮章競 筆名:嘯秋。在家鄉沙溪區涌頭村兩合油漆店出徒后,阮老17歲曾在家鄉和澳門,22歲到上海,以油漆畫匠手藝謀生。此間他的畫作和最初發表的小說、詩歌都署“嘯秋”筆名?,F存1934年3月他離開家鄉前,為好友阿林所畫一幅墨色山水,最早使用了此名。 阮老在寫于1956年4月的自傳中提到:“我在這時期(指1935年前后)對文學很有興趣,曾寫過一個短故事《割稻的故事》,給陳子殷看,他拿去登在一個小報《春雷》上?!?943年6月在太行根據地發表的《當前戲劇界的幾個問題》,也以“嘯秋”署名。 曾用名:洪荒。1937年12月,阮老北上太行山,投身抗日戰爭前線,即改用“洪荒”為名。 1947年1月,他回到太行區黨委,擔任了文聯戲劇部長的職務。2月,他創作《送別》,發表在《太行文藝雜志》,這是他第一次用本名“阮章競”發表作品。 可以這樣概括:阮老的童年少年(1914-1931年),“阿競”是他最主要的名字,也系著他的鄉愁。在1974年,長夜漫漫的文革動亂中,他曾刻過一對小章“阿競;老阮”。邊款諧謔工整:“小時家呼阿競;長大人稱老阮”。這是苦笑,是投身革命后最為迷茫困惑的時刻。他想回到當年出發的地方,從頭去尋找答案。 進入青年時代(1932-1937年),追求著自我價值實現的阮老用“嘯秋”這個筆名,表達他不甘現狀的青春銳氣,去嘗試藝術的創作,尋找出路。 在太行山的烽火十年,他用“洪荒”這個名字,寓意在古老民族的不屈不朽,頑強圖存。 抗戰勝利后,珠江黃河兩大流域的文化已在他心中融匯,太行山豐富的民間語言也在戰火中鍛鑄得爐火純青。他自信地恢復了本名”阮章競“,這里包含著光復和復員的精神。 補知貧室與苦噪樓 1986年阮老為《光明日報》寫了一篇散文《余年贏得苦噪樓》,發表在7月26日第二版上(收入《我的書齋》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年3月版)。文中寫道: “回顧此生,歲月蹉跎,光陰虛擲,讀書不多,何不借有病這個難得的機會,安安靜靜地讀點書,補救補救知識貧乏?一時心血來潮,冒充風雅一番,給看書的房子取名“補知貧室”,并自刻一方室名章?!?/span> “苦噪樓”,是說無論六七十年代所居四合院,還是八九十年代住的居民樓,都難逃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噪音干擾?!坝嗄贲A得這個住所已經不錯了,硬著頭皮聽下去吧。故又名書齋曰:苦噪樓。并請老戰友、畫家羅工柳用他自制的棕櫚皮大筆為我寫了這三個字?!?/span> 鄉愁與字、號 在生活和文學創作中,阮老沒有使用過字和號。但他一生酷愛繪畫篆刻,在這些藝術創作中他常用與家鄉和童年生活有關的自稱,來寄托他的鄉戀鄉愁。 阮老一生為自己刻過三對姓名章,每對中必有一枚與珠江相關,因為故鄉就在珠江入??谏?。在國畫、書法作品的落款中,他也常常使用“珠江老人”和“珠江游子”的名號。很多國畫作品都單獨鈐“珠江”或“珠江人也”印章。 象山,是故鄉象角村內的一座小山包,也是象角村名的由來。阮老自稱是象山的兒子,表達了他對祖先、故土、中華文化傳統強烈的歸屬感。1987年,阮老連續刻了兩枚圖章,一是小篆“象山子”,一是象形字“象山之子”。他在小篆章邊款上刻“故家在象山腹,兒時常在此割草為母親作柴火,也曾在山頂糖包形土堆上飽看兵燹賊火。離開此山已五十三年矣。七三老者競 志于京華” 印章”十三歲火頭軍“治于1997年,是阮老所有金石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方。長方形石料的高度,無法放進他平時使用的刻床。為了記錄創作隨想,他破例將文字刻在了石料的頂端。83歲耄耋老人把七十年前少年輟學,早早體會人世辛酸的況味,以及獨立人格在苦難中錘煉形成的自許,統統刊入這六個字中?!坝嗍龤q當油漆學徒,要做飯,故師傅們都叫小火頭,也叫小火頭軍。今刻印留念 年八十三”。在此后的3年中,他經常在書畫作品中使用此章。 (責任編輯:崔利民)
文章分類:
憑欄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