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町店鎮大寧村紅色文化走筆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6-02 09:16作者:吳軍社來源:晉城黨史網

大寧.jpg


大寧村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毛主席派團訪問的崇高榮譽。如何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文化傳播好,使之轉化為振興鄉村的源源動力,黨支部、村委會把紅色文化作為精神豐碑和永久名片,黨建引領,豐富基地,增添內涵;挖掘搶救,訪人逾百,行程破萬;整合資源,弘揚傳播,助力振興,為建設“紅色鄉村 善治大寧”構筑了良好通道。


黨建引領,豐富基地,增添內涵。1951年9月3日,毛主席派中央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華北分團蒞臨陽城縣町店鎮大寧村進行重點訪問,授予大寧黨支部毛主席親筆題詞“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錦旗一面。為永遠銘記這巨大榮耀,全村群眾自發集資,兩個月時間,修建了高5層達20余米的紀念樓。這便是大寧紅色文化基地的雛形。


70多年來,黨支部以紀念樓為紅色文化傳播起點,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步踩著一步走,一屆做給一屆看,一仗接著一仗打,把紅色文化列入班子議事日程,實施了“保護傳承工程、挖掘搶救工程,豐富提高工程”。將紀念樓打造成為山西省“大學生實踐基地”,陽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町店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永久陣地。上個世紀 70年代初,舉辦了紅色文化展覽,展覽期長達3年,自畫自做圖片100余幅,現仍有部分圖片加以保存;80年代編印了《大寧革命歷史文化資源錄》;2000年,投資近百萬元,重建毛主席派團訪問“九三紀念樓”;2013年,制作了《紅色記憶》一書,內含萬余字回憶錄、各種珍貴照片百余幅。同時,新投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紅色展覽室一座,收集各類革命照片200余幅,整理文字資料萬余字;2019年,拍攝了以抗日戰爭年代和革命戰爭時期為背景的微電影一部,時長15分鐘;2021年,出版了上百萬字的《大寧村志》,其中,紅色文化占到四分之一的比例;2022年,二次投資興建了集聲、光、燈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展覽室。展覽室分四個展廳,基本上把陽北政府、町店戰斗及蘆葦河抗戰史包含在內,在時空上、內容上、范疇上已跳出了原來的范圍,刷新了人們對大寧村紅色文化的認知,至今已經有陽城縣10余個鄉鎮、50多個村莊、企業及政府部門千余人進行了觀摩學習。


挖掘搶救,訪人逾百,行程破萬。從2000年起,該村成立了紅色文化領導組,這在全鎮、全縣獨一無二。其任務就是負責整合資源,挖掘打撈、傳承傳播。派專人,先后——上北京,下鄭州,到太原,赴廣州, 8地11縣市,行程近上萬里,對百余名在外工作的老同志及其家屬進行了紅色資源的挖掘、打撈和搶救。通過面對面、打電話、寄書信、捎口信等方式,收集了20多個革命前輩的個人書面資料,包括口述資料50余篇,珍貴照片105張,相關晉城、陽城文史資料14余冊,回憶錄復印件500余頁。又抽調精干,利用一個月時間,查訪了省、市、縣有關檔案部門和人員,查詢核對紅色歷史資料,掌握了大量的書面史料,為保存大寧紅色文化去偽存真、辨疑解惑提供了依據。在此基礎上,2015年開始,組織7個老干部、老黨員,利用四年多的時間,對走訪談話的記錄、錄音、原件、復印件、口信、電話內容及相關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并且專門建立了檔案室,將整理出的紅色文化資料系統地進行了保存。


歸納整合,弘揚傳播,助力振興。以“九三訪問”紀念樓為依托,整合豐富紅色資源,在建立紅色文化室的同時,投資200余萬建立了蘆河文化室、企業文化室、鄉愁記憶室及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初心園”公園,打造了“擁軍愛屬一條街”,“民主法治一條街”,制作了墻體漫畫300余幅,交叉豐富了展覽資源和陳列內容。提煉出了“愛國愛村、自重自強、種德耕心、奉獻奮進”的新時代大寧精神。同時,鼓勵村民和在外工作人員挖掘、宣傳大寧紅色文化,村籍人士吳軍雄自發創作紀實性小說《紅色山村》近百萬字,一次性無償捐給村里500冊,基本上戶均一冊,對宣傳紅色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大寧村從建國至今,利用紅色基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難以數計,受教育人數遍及大江南北,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2020年至今,連續奪得“全國文明村” “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兩個“國字號”殊榮。


(責任編輯:韓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