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進 山西那一抹紅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6-25 08:52來源: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

山西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從“五四”運動、大革命時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全省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有3399處,相關聯其它遺址383處,共3782處。


八路軍.jpg


毛澤東主席一生兩次踏上山西大地。1948年3月23日至4月12日,毛澤東主席第二次踏上山西,從黃河岸畔到五臺山下,行程21天,留下了走向勝利的光輝足跡和8處路居地。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彭真、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大元帥,九位大將,42位上將,103位中將,838位少將,共1002位將帥都曾經在山西征戰或踏足,留下了光輝的歷程和足跡。這些紅色記憶深深融入山西人民的血液,成為一種揮不去、化不開的濃厚情感。應該說,這是山西為什么這樣紅的獨特優勢。


紅色山西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始終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山西是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最早的省份之一,山西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省份之一,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袖之一。 1921年5月,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成立,1924年夏,中共太原支部成立,山西成為我們黨在北方比較早的建立黨團組織的地方。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三晉大地,山西處于國民黨反動派和閻錫山當局的血腥鎮壓之下。共產黨領導骨干30多人被通緝,531名黨團員被捕,50多名領導人被殺害。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山西黨組織和黨的活動完全處于秘密狀態。省級領導機關先后8次遭到大破壞,11次大改組,12次更名。省委主要領導人王瀛、鄧國棟、汪銘、劉天章、陰凱卿、王伯唐等英勇就義。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壯烈犧牲。但活著的共產黨員沒有躺平,他們前赴后繼,百折不撓,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十年期間,黨領導的革命火種始終在山西熊熊燃燒!從來沒有熄滅!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譜寫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詩篇。


1931年5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游擊大隊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在隰縣辛莊成立,1931年7月初,平定起義爆發,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成立,山西成為北方地區為數不多的幾個發動起義建立紅軍的地方,是黨在北方開展革命武裝斗爭最早的省份之一。


山西地處黃河晉陜大峽谷東岸,是拱衛陜甘寧邊區和延安的戰略屏障。     


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主席第一次踏上山西土地。紅軍東征在山西,轉戰75天、53個縣,期間8000山西子弟參加紅軍,建立了山西第一個縣級紅色蘇維埃政權,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山西成為燃燒抗日烽火的星火燎原地。 1936年9月,抗戰統一組織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9月,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成立于山西,山西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早實踐地。


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八路軍總部先后移駐于山西;青年抗戰決死縱隊、山西工人武裝自衛隊、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等先后成立,山西成為全國抗戰中心。   


1937年9月,根據毛主席“經營山西”的重要指示,朱德、周恩來等來到太原與閻錫山談判,促成八路軍三大主力順利北上山西,八路軍三次分兵。由此山西成為實現八路軍在華北抗日前線的戰略展開和戰略前進陣地。


1937年9月,以丁玲為團長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山西,一批宣傳抗戰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聚集山西,《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團結就是力量》《解放區的天是藍藍的天》《沁園春?雪》《黃河吟》《出太行》《過太行山抒懷》《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呂梁英雄傳》等一大批抗戰文化經典、紅色文化瑰寶誕生在山西抗戰前線,山西成為催發抗戰文化的紅色沃土。       


抗戰時期,根據毛主席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重要指示,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山西,八路軍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三大根據地腹心在山西,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百團大戰、七亙村、響堂鋪、韓略村等主要戰役戰斗相繼展開,山西成為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主戰場。


抗戰時期,山西地處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三大根據地的核心區,是情報工作中轉站和根據地、隱蔽戰場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交通連接地。


抗戰時期,山西15萬優秀兒女加入中國共產黨,70萬英雄兒女參加八路軍,山西成為八路軍發展壯大的重要兵源基地。


1945年9月,上黨戰役打響,山西是人民解放戰爭拉開序幕的地方。


1947年,劉鄧大軍兵出太行挺進大別山、陳謝兵團南渡黃河出擊豫西,幾十萬民兵民工隨征轉戰,山西成為解放戰爭大決戰的出發地和戰略支撐的保障基地。


1947年4月,中央后委在山西臨縣成立,統籌中央后方各項工作,承擔著“中央參謀部”和“后勤保障部”的任務。黨中央轉戰陜北期間,中央后委承擔著前委機關及中央縱隊幾乎所有的補給物資、彈藥兵員的供應;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區籌措的供應中央的物資、經費以及兵員,都由后委運送到中央。后委還為其他解放區保障軍需供給和人員補充,為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期間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這一時期的山西成為中央前委、工委和全國各解放區的紅色樞紐、后方基地。 1947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外事組在山西臨縣三交鎮正式成立,是當時中共中央八大機關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領導機構,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前身。山西成為新中國外交的誕生地、始發地。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央前委機關東渡黃河,第二次踏上山西土地。4月1日在晉綏干部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4月2日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發表著名談話。山西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改革工作總路線總政策的策源地,成為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成熟的標志地。


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進行的太原解放戰役,為華北最后一戰,是人民解放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戰斗最慘烈、傷亡最大、過程最為復雜的城市攻堅戰,由此成為華北解放的城市攻堅地。


1949年5月山西全境解放,中國近代最早兵工廠、民國時期三大巨頭之一的太原兵工廠,由太原軍管會接管,由此成為全國解放戰爭的武器裝備制造供應地。


1948年,晉綏、太行、太岳共派出2600余名干部赴東北解放區;至1949年下半年,山西成建制抽調近3萬名干部南下西進到福建、湖南、四川、西康、寧甘青等。太行太岳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配備3個地委、24個縣委、75個區委班子,南下福建東南沿海。晉中區黨委組建南下工作團,配備6個地委、36個縣委、200個區委班子,南下湖南等地。晉綏區黨委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南下工作團”南下西康,編為5個梯隊和3個警衛團。1949年夏,晉綏區黨委從晉南抽調赴西北干部,配備1個區黨委、3個地委、10個縣委、50個區委班子。以此山西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北上南下西進”的干部輸出基地。


山西紅色文化遺址數量多,分布廣,山西紅色文化遺存3400余處,是全國最多的省份之一。山西率先出臺了全國第一部省級《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已公布省級紅色文化遺址191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150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2767件/套。山西省烈士紀念設施10160處,縣級以下烈士陵園及烈士集中安葬地241處,零散烈士墓8361座,其他零散烈士紀念設施1530處。已公布山西省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中有紅色紀念館、紅色遺存18處。已發布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山西21處,國家公布認定山西9個29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這些紅色文化遺址構成了我們山西百年黨史的空間和時間,而這個時空概念恰恰是我們百年黨史的兩個重要維度。不僅是物理時空和刻度,更是筑起精神層面的主體坐標系。這些紅色文化遺址的“一磚一石”,凝結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山西特有的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對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和太行精神、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具有獨特的作用。以此山西成為紅色資源富集地,紅色精神學習研究宣傳踐行新高地。


從巍巍太行到莽莽呂梁,從汾水之濱到漳河岸畔,山西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著紅色的基因,山西的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先烈的熱血,山西的每一座山脊都見證著英雄的足跡,在這一方熱血沃土上,山西人民演繹了一曲曲“在太行山上”“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贊歌!呂梁英雄烈,太行熱血紅。山西是光榮的山西,山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山西的紅色基因是真理之甘、信仰之光熔鑄的光榮底色,是烽火淬煉形成的太行精神,是革命英烈用鮮血鑄就的不朽豐碑!紅色是山西這塊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最鮮亮的底色。以高君宇、賀昌、劉天章、張友清、李林、“一湖兩山”英雄群體為代表的英雄烈士,以王貴英、申紀蘭、李雙良、亢龍田、“劉胡蘭小組”為代表的勞動模范,在百年風雨中,成為山西的紅色標識和山西人民的驕傲??梢哉f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到表里山河的血脈。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創造的偉大業績、鑄就的偉大精神,在山西得到了充分體現、生動演繹、精彩闡釋,實現了山西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從發展滯后到趕超跨越的歷史巨變!


表里山河多壯志,三晉文脈永流傳。新時代新征程,山西這片希望的田野,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新使命新作為,3481萬三晉兒女,奮斗于此、期冀于此、也必將收獲于此。


(作者:賈立進,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