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陽城的“小延安”暖辿村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7-01 15:55作者:趙秋生來源:晉城黨史網 陽城縣暖辿村陽南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暖辿村位于陽城縣西南約30公里之處,析城山之北。該村地處中條山東麓,山川交錯,溝壑縱橫,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乃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古代商湯王乘坐人力車祈雨路過該村時,正值寒冬臘月,偏巧在這個山坳里避風又暖和,便住了下來,待到來年春暖便登上圣王坪進行祈雨。為留念想,他便賜名此村為暖辿??谷諔馉幾钇D難時期,中共晉豫區黨委、八路軍豫晉邊聯防司令部、中共陽南縣委縣政府以及陽城縣第六區分委區政府都曾駐扎于該地,寫下了抗日戰爭史上的不朽篇章。這里也是我黨我軍重要領導人抗戰時期,往來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與北方局、太行八路軍總部的主要通道之一,故該村被譽為陽城縣革命斗爭史上的“小延安”。 1938年3月上旬,中共晉豫特委(1939年1月改稱為晉豫地委)在陽城縣橫河鎮下寺坪村成立。1940年2月間,中共晉豫地委改為中共晉豫區黨委,聶真任區黨委書記。1942年初,中共晉豫區黨委與太岳南進支隊司令部在聶真書記和王新亭政委等率領下挺進陽城,4月初,中共晉豫區黨委進駐暖辿,自此到1943年3月晉豫區與太岳區合并,中共晉豫區黨政首腦機關基本常駐于暖辿村。在這小小的紅色山村,區黨委、區政府領導晉豫邊抗日軍民開展建黨、建政,加強地方武裝建設,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推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實行民主選舉,改造政權;動員全區人民群眾籌備軍糧,支援前線;發動有志青年參軍參戰,壯大了抗日力量。在較短時間內,開辟出了以陽城為中心,東連晉城南部、沁陽西北部,南連濟源、王屋北部,西連沁水南部、翼城和夏縣東部的晉豫邊抗日根據地。 1942年4月初,中共晉豫區黨委奉上級指示,在濟源縣邵源鎮成立了豫晉邊區人民抗日聯防區(簡稱“豫晉聯防區”),由劉忠任司令員,中共晉豫區黨委書記聶真兼任政治委員。這月中旬,豫晉聯防區司令部便進駐于暖辿村,一直到晉豫區與太岳區合并為止。豫晉聯防區轄管原太岳南進支隊的17團、18團和57團以及晉豫一分區和二分區各縣的地方武裝,還相繼成立了濟源、王屋、沁陽、翼城、陽城、沁水等縣抗日大隊。 1942年5月間,日軍發動了所謂“第二期駐晉日軍總進攻”,出動第三十六師團、獨立第十六混合旅團共7000多人,“掃蕩”岳南及晉豫邊抗日根據地。5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八路軍129師政委鄧小平同志,在王新亭、劉忠等部隊首長陪同下歷時四十余天,視察中條山地區的工作,多數時間住于中共晉豫區黨委機關駐地暖辿村西頭上院,并在此上院東南小樓召開黨政軍高級干部會議。會上聶真書記代表晉豫區黨委匯報了開辟中條山根據地的斗爭過程和工作進展情況。鄧小平同志肯定了晉豫區黨委的工作成績,同意區黨委開辟岳南及中條山時的進軍部署和黨組織所采取的“精于隱蔽、利用合法”的斗爭策略,并指出要繼續鞏固這個地區,要進一步發動群眾,反奸除霸,減租減息,擴大武裝,整頓隊伍,安定群眾的生活;要配備小型武裝或武工隊,深入游擊區、敵占區活動,打擊漢奸,宣傳黨的政策。并對下一步的工作任務作了客觀地具體分析,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意見。 早在1942年2月初,中共陽南縣委在西交的坪泉村組建成立,時隔一年有零,1943年初便轉駐暖辿村,直到1945年4月陽城解放,基本駐扎于此地。當時縣委書記先后為王競成(女)和李敏唐。陽南縣委下轄六個區分委。與此同時,陽南縣抗日民主政府也于1943年4月初,由桑林鄉的輝泉村轉入暖辿村,直到1945年4月陽城縣的解放。陽南縣先后兩位縣長為魏維良、劉裕民同志。陽南縣政府下設有財政科、民政科、教育科、司法科、工商管理科、糧食科、武裝科、生產建設科、公安局、看守所、交通站、通信郵電班等12個政府職能機構,全部駐扎于暖辿村。全縣還設立了六個區政府。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陽南縣委書記王競成同丈夫、縣長劉裕民一道,遵照鄧小平政委的指示和區委工作部署,領導全縣人民為粉碎日軍的瘋狂進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同時,充分發揮黨的戰斗力,派出得力干部深入農村進行黨組織整頓與恢復;建立“雙減”委員會,對全縣各區各村雙減骨干人員進行培訓,將減租減息斗爭推向縱深。面對根據地困難局面,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各區成立互助組,開展大生產運動,懲處漢奸惡霸,擴大根據地,縮小敵占區;積極組建青年抗日先鋒隊、支援前線運輸隊,動員全縣有志報國青年積極應征,奔赴抗敵戰場??h里先后在暖辿村舉行全縣民兵三大技術訓練和爆炸運動訓練以及聯防作戰訓練,在護駕村召開地方武裝檢閱大會,在該村召開縣、區、村干部、民兵和附近群眾數千人參加的反“掃蕩”勝利祝捷大會,表彰了在反“掃蕩”中英勇殺敵的縣獨立營以及一些勇敢斗敵的民兵和群眾英雄,鼓舞了全縣人民奮勇抗戰的勝利信心。 暖辿村也曾是陽南縣(后陽城縣)六區分委的主要所在地,從1943年至1949年,長達六年。歷任區分委書記為:張鎮東、丁野、原英、楊啟章、趙詩元、閻效忠、張保玉等同志。戰爭年代,作為縣政府、區政府所在地的暖辿村,當地人民群眾積極支持與配合各級政府的工作,在六區區委政府直接領導下,大力開展生產運動,熱情為八路軍服務。該村成立有“暖辿村青年劇團”,編排了巜圍困白?!贰陡铍娋€》《王貴與李香香》《出路》等主要劇目,在全縣巡回演出,進行抗日救國宣傳,鼓舞了全縣軍民堅持開展抗日斗爭的士氣。六區婦救會獲“集體支前模范”榮譽稱號。六區辦的第六高級小學曾為全縣以至全國培養了各級各部門人才。該區一批批熱血男兒在政府號召下,參軍參戰,奔赴殺敵前線,足跡踏遍大江南北,血灑長城內外,有的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犧牲。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10月12日至12月26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在河北省武安縣冶陶鎮召開縣級以上干部參加的“冶陶會議”,會議的中心內容是: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及其制定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六區區委書記趙詩元隨同陽城縣委書記李敏唐、縣長王世清、縣農會主席崔松林一起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后,積極貫徹上級會議精神,首先在暖辿村推行,隨即在六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制度改革運動,結合進行土改復查,開展整頓基層黨組織,為全縣各區開啟引領示范作用??傊?,戰爭年代,陽城六區在抗日斗爭、教育興學、減租減息、生產自救、開展大生產、進行土改、征兵參戰等各項工作中走在全縣的前列。 暖辿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特別是紅色經典文化。許多史料遺跡都表明,該村是一個典型的古堡村落,村中的老四合院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筑,村落古樸,民風純正,民俗典雅,環境優美,是理想的休閑之地。村內有26處晉豫區黨委和陽南縣委縣政府機構舊址以及鄧小平、聶真、王新亭、劉忠等老一輩革命家工作舊址。近年來,暖辿村支村兩委帶領全村人民,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帶動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通過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建立陽南縣革命紀念館,設立紅色文化宣傳墻,大力發展農家樂,精心打造紅色山村,富了老百姓,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 (責任編輯:韓玉芳)
文章分類:
憑欄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