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冥冥牽紅線 締結晉豫老區親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10-13 08:41作者:悄然來源:晉城黨史網 張志文與市黨建研究會同仁向大別山干部學院贈書 2018年8月19日,時任晉城市黨建研究會會長張志文與中共晉城市委組織部時任副處級組織員畢海霞等人前往大別山干部學院學習考察,在圖書館翻閱《黃埔軍校將帥錄》時,偶然發現了祖籍高平的“趙輖”烈士的相關信息,從此踏上追尋這位遲到的“黨史人物”之路。5年來,憑著興趣和責任,張志文同志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撰寫了數十萬字的稿件,先后在《黨史文匯》《山西晚報》《太行日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并寫下了十幾萬字的研究文集《黃埔英才 紅軍驍將》一書。在他的文章中,沉寂90多年的趙輖形象逐漸清晰起來。在趙輖烈士短暫而傳奇的革命生涯中,有許多著名同行者,如周逸群、陳賡、程子華、王世英、趙品三等,他們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傳承先烈精神,在高平市委和組織部門的推動下,趙輖烈士紀念館、紀念園、趙輖故居、趙輖廣場、趙輖小學等紅色基地相繼要烈士的老家馬村鎮建成,本地及外省前來參觀學習考察的人絡繹不絕。趙輖已經成為高平乃至晉城對外宣傳的一張重要的紅色名片。 2023年9月3日至8日,年屆75歲高齡的晉城市黨建研究會顧問張志文同志,作為晉城市黨員干部教育師資庫黨史專家,再次來到大別山干部學院學習培訓,鄭重向大別山干部學院領導贈送了自己為趙輖烈士出版的文集《黃埔英才 紅軍驍將》,以期在更大平臺宣傳太行革命老區和趙輖烈士,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成為這期培訓班的一段佳話。這次重回大別山,張志文同志回顧當年趙輖烈士從這里出發,回想自己五年來為追尋、挖掘、宣傳、打造趙輖烈士這張紅色名片的歲月,心中充滿無限感慨,專門寫下了一首《重回大別山》的詩詞,以表達心愿。詩云: 昔日初登大別山, 干部學院堅信念。 趙輖英名偶發現, 戰魂威震鄂豫邊。 血染疆場鄉未知, 英雄回家路漫漫。 而今再回大別山, 精神永駐基因傳。 忠魂回家五年整, 研究成果滿載返。 紅色基地育忠誠, 弘揚傳統祭前賢。
【背景資料】趙輖,字乘之,又名趙莘仁,1907年生于馬村村趙家穿樓院。趙輖從小家境殷實,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四,為人仗義,經常用家里的糧鹽接濟別人。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來,深深激勵了這個愛國青年的心。1923年,聽說位于省城太原國民師范學校正在招生,趙輖便約了同伴到太原報考,并順利考入該校。 原國民師范學校開設有國語、數學、歷史、軍事訓練等科目,是當時山西境內辦得最好、規模最大的中等??圃盒?。趙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軍事課,他認為要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就必須學會戰略戰術,武裝自己,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去找軍事讀物閱讀。趙輖入學時,太原的共產黨組織已經非?;钴S,新文化及新思想在進步學生中廣泛傳播。 1924年,一些進步學生在學校秘密建立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和黨的外圍組織,趙輖也參加了這些進步組織,并于1925年參加學潮運動。當年年底,趙輖又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廣州黃埔軍校。之后在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升學考試中,以優異成績過關,被編入步兵科第二團第四連。在這里,趙輖結識了徐向前、周士第等革命積極分子。受他們的影響,趙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廣東區委軍委對黃埔軍校黨的工作抓得很緊,每周都要召開黨小組長及積極分子會議,趙輖作為黨小組負責人,經常參加會議,聆聽了周恩來、惲代英等同志的課程。趙輖從文士學校到軍事學堂的跨越,使他從一名熱血青年轉變成了革命積極分子。 1926年11月,北伐軍節節勝利,趙輖從黃埔軍校第四期提前畢業后,被派往第四軍獨立第十五師賀龍部任排長。 1927年5月,趙輖參加了賀龍指揮的沙河戰役,在戰役中,趙輖發揮自身優勢,號召部隊發揚敢打敢拼的精神,戰役取得勝利。由于在歷次戰斗中有勇有謀,趙輖由排長晉升為副連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趙輖毅然決然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在賀龍起義主力部隊的20軍第3師教導團第8隊任隊長。由于起義倉促、軍紀不嚴、軍心不穩,起義部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而趙輖作為第八隊隊長,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模范作用,積極配合師長做士兵的思想工作,很快扭轉了軍紀,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在《雄關漫道》一書中記有趙輖參加南昌起義時,任第二十軍教導團第八隊隊長。 1927年9月23日至24日,起義軍先后進駐潮州、汕頭。9月30日,國民黨反動派從各地調集3萬多兵力,向潮汕進逼,起義軍撤離汕頭,紅色政權僅存七天,史稱“潮汕七日紅”。 在部隊撤退過程中,趙輖一人斷后掩護大部隊上船,之后他又接到師長周逸群命令,整合兩排人馬找船渡江,臨危受命的趙輖與小部隊失散。后他拖著傷痛病體,饑寒交迫,輾轉來到了上海。來到上海后,已經是十月中旬,趙輖身穿一件單衣,他又受傷、生病,沒錢住旅社,但是更讓他痛苦的是和黨組織失去聯系。 為了將南昌起義的情況及時報告中央。于是他抱病寫下了三千字的《關于南昌暴動中二十軍的斗爭情況報告》,并于1927年10月22日提交到了黨中央。這個信件可以說是彌足珍貴,他連同周恩來、張太雷、李立三、劉伯承等給黨中央的報告信,一并被收入到《南昌起義》一書中。 在黨組織的關懷和幫助下,趙輖身體得以康復,按照組織安排,從事兵運工作。3年間,趙輖參與策劃了兩次兵變,一是到建國豫軍做兵運,二是到楊虎城部隊搞兵運,掩護和安排了程子華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干部。 1930年秋,黨中央派趙輖等同志到鄂北紅軍工作,并擔任紅9軍第26師師長。1931年3月上旬,敵人向鄂豫邊蘇區發起第二次圍剿,趙輖帶領二十六師迅速由宜東開往棗西迎敵,經過激烈交鋒,首戰取得了勝利。 紅二十六師主力軍在璩灣附近的錢家寨遇到敵五十一師一個營的阻擊,紅軍戰士在趙輖的帶領下冒著密集炮火,勇猛沖鋒,經過數小時的英勇激戰,終于突破敵人的防線。但是,趙輖在戰斗中負了傷,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4歲。 雖然他所領導的紅二十六師存在的時間較短,但這支人民武裝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維護群眾,打擊了反動勢力,喚醒了民眾,創建了蘇區,為襄棗宜根據地黨的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責任編輯:韓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