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八屆)黨媒網站發展論壇發言摘編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10-28 19:47來源:人民日報 2023(第八屆)黨媒網站發展論壇現場。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經濟日報社編委會委員孫世芳:中國正在發生什么、發展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么,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話題。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內容。這需要我們牢牢把握正確導向,遵循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手段,強化技術支撐,提高媒體素養,在受眾、內容、渠道上下功夫,提升國際傳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新華網黨委委員、總編輯助理肖陽:作為新華社主辦的綜合新聞信息門戶網站,新華網錨定時代大趨勢,綜合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渠道、新手段,構建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唱好精彩大合唱、謀局賽場新賽道,力求破解國際傳播中“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的難題,讓更多海外受眾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 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輯吳艷鵬:中國日報網將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進話語創新和敘事創新,用國際化表達講好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故事;強化技術賦能,打造融科技創意于一體的傳播精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吸引力感染力;搭建拓展平臺渠道,團結全球多元主體力量,奏響大合唱,推動中華文化更加昂揚自信地走向世界。 深圳市龍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易玉琨:龍崗堅持連接世界,攜手媒體、重點企業、高等學府等主動發聲,推動國際傳播主體多元化;堅持深耕高品質內容、打造個性化IP,現實與虛擬、傳統與現代交融,推動國際傳播內容立體化;注重場景營造,通過在地化連接、體驗式傳播推動國際傳播視角生活化,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當前,傳播場景、傳播環境和傳播語境構成了新時代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3個循環建構維度,助推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形成三大特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道路曲折前景光明。 人民網海外傳播部副主任吳成良:人民網持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既不斷提升自有傳播平臺,又積極拓展海外媒體合作傳播;既開展網上傳播,又舉辦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促進中外交流;初步建立起“多語種、多平臺、全媒體、全球化”的融合傳播體系。 環球網執行總編輯石?。褐醒朊襟w和地方媒體應構筑新時代中國國際敘事的金字塔形外宣矩陣,中央媒體應把人才、經驗、渠道等優勢資源通過央地合作進行傳導復制。環球網在國內5個城市建立地方文化全球傳播基地,聯動地方政府、媒體和高校,整合資源、培訓人才,實現國際傳播內容本地化采編,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王廷堯: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堅持服務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主陣地、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的試驗田、講好美麗中國七彩云南故事的新高地的定位,構建立體化對外傳播體系,推出輕量化傳播產品,開展多元化人文交流活動。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對外傳播中心主任趙楊:2021年,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對外傳播中心,建平臺、做內容、辦活動,聚攏近2000萬海外用戶。當前,正謀劃升級中心,打造廣東對外傳播主平臺、世界了解廣東端口,成為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建強區縣融媒體中心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曼葉平:區縣融媒體中心是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重要環節,我們要著力將其打造成主流輿論陣地,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網絡輿論環境;拓展運營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廣州日報大洋網總經理孔慶武:建強區縣融媒體中心,應當科學定位,探索健全發展模式,培養人才隊伍,推動平臺轉型升級,創新內容供給,堅持全媒為本、移動優先,整合當地資源。未來,區縣融媒體中心要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基層的主要宣傳陣地,廣州日報大洋網會在人才、技術等方面對區縣融媒體中心建設進行全方位支持。 福建省尤溪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張敏:尤溪縣融媒體中心打造“四創四融”模式,即機制創活、技術創新、內容創優、產業創效,立足優質內容生產,依靠數字技術賦能,打造尤溪縣數字鄉村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深入探索發展新路徑。 浙江省安吉縣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施亞軍:安吉縣融媒體中心先后經過兩輪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績效同工同酬,干部能上能下。確立“三?!卑l展戰略:遨游“文?!?,生產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擁抱“藍?!?,在縣內形成數字化開發建設、安全運維、數字經營的一體化格局;走進“人?!?,將媒體受眾等變成服務對象,媒體融合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深圳市龍崗區融媒集團董事長羅方史:作為國企模式縣區級融媒體,龍崗區融媒集團在做好新聞主業的同時,高度重視自我“造血”機能方式創新,提出“大運營與大推廣”思路,整合利用好38個融媒矩陣,發力教育類、影視類等經營新領域、新場景。集團經營業務實現“破圈”,2022年營收達1.6億元,2023年上半年集團自主營收同比增長43%。 江蘇省邳州市融媒體中心主任趙源:近年來,邳州市融媒體中心堅持打造扎根基層、厚植本土、服務地方的“銀杏融媒”品牌,著力當好社會治理的助手、做好群眾身邊的幫手、成為市場挖潛的能手,實現了媒體融合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互融互通,同時也為融媒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江西省分宜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黃傳庚:分宜縣融媒體中心構建“事業引領產業、產業反哺事業”新格局,一手抓牢主責主業,精簡內部機構,實施“以效定薪”,建立領銜人制度,開展項目化內容生產;一手抓穩產業發展,對3家全資子公司定責定位,參與電子政務、智慧城市、文化旅游等建設,增強“造血”功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創新數字化智能化應用 推動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總臺算法技術負責人黃卓偉:2021年總臺啟動“總臺算法”建設,通過算法驅動內容傳播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協調統一,打造主流媒體自主可控的算法?!翱偱_算法”將價值導向、內容品質與用戶喜好有機融入算法模型,通過算法引導內容與用戶互聯,讓用戶獲得有品質的個性化內容服務。迄今,已面向2億用戶提供服務。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鐘嵐:深融10年,川報從一張報紙轉變為擁有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四川在線、四川云等7個成員的傳媒集群,用戶規模超1.2億,生產方式從以人為主跨越到人機智能協同,構建起了“全時全面全域”的智媒發展新格局。川報將以打造“智能+智慧+智庫”的智媒體為牽引,以視頻化轉型為戰略方向,繼續推動媒體深度融合。 傳播大腦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張?。赫憬悦襟w融合“一張網”作為整體規劃,搭建了以“天目藍云”為底座的縣級融媒體內容統一管理系統,通過內容的一體化生產和分發服務,視頻直播的管理和運營平臺,以及媒體資源的智能化分析、檢索和創作能力,有效滿足了縣級融媒體的內容生產、運營和分發需求。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秘書長周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網絡視聽帶來了新發展機遇:未來內容生產全過程將高度智能化,大量視聽內容生成或將來源于人工智能;信息傳播將更加個性化和互動化,內容風控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助力實現網絡良好生態??傊?,在虛擬現實、大語言模型、數字虛擬人等技術的賦能下,媒體將進一步提升服務力和影響力。 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盧嶸:近年來,每日經濟新聞不斷聚合優勢資源,形成傳媒+技術+智研+產業“四輪驅動”的智媒發展新格局。2023年,每日經濟新聞著力建設全新的媒資庫平臺,大力拓展城市、行業、技術型、數據型、通用型等豐富且優質的媒體資源,為全面構建智能視頻生態奠定基礎,它也將是未來智媒真正有價值的數字資產。 華為云技術有限公司媒體服務產品部副總裁陸振宇:人工智能和云計算將不斷提升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極大豐富了內容供給,人工智能直播和交互已趨于成熟,能直接生成視頻,未來還能生成三維虛擬空間;云+邊+端的一體化算力協同,將賦能更高清、沉浸式的交互體驗;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服務商需要投入安全隱私保護、內容審核,護航網絡視聽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崔利民)
文章分類:
信息動態
|